首页 > 学龄前 > 护理保健>
孩子好动是不是“多动症”?
发布日期:2022-05-07 10:05:25编辑:米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俗称。儿童多动症有三个类型:注意力缺陷为主型、多动为主型以及混合型。
注意力缺陷为主型表现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不一定会有行为上的多动。也就是说,你看到孩子坐在那里,没有明显的坐立不安,但是他的注意力非常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主要任务上。
通俗来说,就如同家长所描述的“窗外有一点风吹草动,马上就要转过头去看”,或者“开小差都开到莫斯科去了”。相比于另外两种类型,注意力缺陷型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家长和老师反映孩子“很乖”,“课堂纪律好”,但是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经常一问三不知,学习成绩比较差。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女孩更多会是这种类型。
多动为主型则主要表现为动作上的坐立不安,小动作不断,也是很多孩子被老师投诉给父母,以及父母带孩子去评估的主要原因。
用父母形容自己孩子的话来说,就是“好像装了发动机一样,一下都停不下来”,“好像椅子上有钉子,完全坐不住,没有一刻是安静的”。
混合型,顾名思义,上述两种表现都有。
多动症的发生率的确不低,美国CDC最新的发病率数据是11%,而且近些年在逐年上升。中国的数据在不同城市结果有所不同,近些年的数据大概波动于5%-8%,有的城市统计出来的发病率甚至高于11%。
多动症对儿童确实有非常大的影响,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多动伴随冲动又会让孩子表现为克制力差、易兴奋易激惹、频繁尝试危险行为等。有研究发现,75%的儿童多动症会持续到成人,并与成人阶段的药物滥用、失业、离婚、犯罪行为等有密切关联。
对多动症的孩子,在儿童时期就给予合适的矫正治疗,思维活跃的多动症孩子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学业成就,有的孩子长大后同样可以成为某些领域的领头羊,所以多动症的早发现,早干预治疗确实有必要。
与多动症诊断比例逐年上升相对应的是,近些年关于多动症被“过度诊断”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事实也是,确实很多“多动症”是一些家长自己过度担心,有些是医生的过度诊断甚至误诊。
大家都知道,孩子开始会爬、走、跑之后,认知的高速发展,他们的好奇心也会空前增强,拓展探索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只要醒着,他们似乎一直处于爬上爬下、开箱倒柜的状态中。
而在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园就教授孩子小学的内容,而无视孩子认知发展的特点,这也是导致许许多多本应活蹦乱跳的孩子因为无法“老老实实”坐着而被怀疑是“多动症”。
所以诊断多动症首先要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该阶段的发展特点。另外一个需要考虑另一个因素就是孩子的智力水平,因为儿童多动症诊断的一个前提是儿童的智商属于正常水平。此外还有很多因素可导致孩子出现类似于多动症的表现呢,比如下面这张图里总结的。
上图所列举的因素,我想起一个例子。有个孩子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而被学校老师投诉,家长带孩子去做检查和评估,被诊断为“儿童多动症”并进行治疗,包括注意力训练、行为矫治,药物治疗,结果却都不理想。
很巧的是,有次那个家长正好参加我做的一个关于“阅读障碍”的线上讲座,觉得自己孩子的表现和我所描述的“阅读障碍”的症状非常像。在和家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后,我惊讶地发现孩子几乎符合90%以上的“阅读障碍”症状,于是推荐她带孩子去做系统的评估,结果证实这个孩子果真是“阅读障碍”。
除了因为文化、教育以及经济利益等因素,“多动症”的误诊和过度诊断,更多是因为儿童多动症是基于症状学的诊断,也就是说主要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家长老师的量表反馈来进行的。而能影响孩子行为表现的因素又太多,比如家长老师量表反馈的主观性,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高,行为表现更焦虑,就更倾向于在填写评估量表时将问题严重化。
虽然也有各种注意力的检测方法,比如电脑屏幕字母捕捉、电脑屏幕物体追视等,但这些检测方法不像躯体疾病的临床检测(影像检查、体液检查等)那么客观,而且儿童检查时的精神状态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所以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综上,多动症发病有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和正确干预很重要性。但孩子“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类似多动症表现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不能仅凭主观或者片面的信息就轻易给孩子“扣帽子”。如果担心自己孩子有“多动症”,也最好尽快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行详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