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菜单

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孩子的负能量该如何释放?陪孩子这样玩

发布日期:2022-03-16 11:02:00编辑:小宝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孩子的负能量该如何释放?大人有时压力大了情绪难免会低落,当自己有负面情绪时该如何释放呢?小孩子也是有负面情绪的,该怎么帮孩子排解?孩子们并比不大人更简单。可惜,很多父母都忘记了自己也曾是孩子,下意识地与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做了隔离,习惯把孩子看成是简单的、缺乏理智的小动物,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通过大脑理性分析,对孩子进行一番论断、评判或盘查。

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和想要对孩子进行某种“指导/管教/训练”的意图,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防御,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即使有时候,父母的管教初衷的确是好的,但也都可能陷入无效。与其如此,不如尊重孩子们的游戏规则,用孩子的语言和他们对话。

孩子们的什么语言呢?那就是游戏。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发展心理学家们也都认为,孩子们会像大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尤其那些负面情绪,孩子们可是一样都不少。通过适当的途径“发泄”出不良的情绪和感受是必要的,这种适当的途径就是游戏。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通过游戏,去面对孩子们随时可能到来的情绪风暴,如何采用游戏,去陪伴孩子们释放那些如影随形的负能量。

当孩子情绪低落、受挫的时候。

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儿童参与游戏。

象征、幻想恰是学龄前孩子的思维方式。在儿童受到挫折和困难时,象征性游戏可以充分宣泄儿童的焦虑、害怕、气愤和紧张等情绪,从而减轻或克服不良心理。象征性游戏还能以幼儿能接受的情景,再现不愉快的经验,在假扮角色的情况下,儿童消除了紧张、减低了恐惧,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

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5岁的男孩偏于安静。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的孩子,孩子常常会沮丧而归。父母都为此忧心忡忡。后来,爸爸开始陪孩子玩打仗的游戏。游戏中,爸爸总会扮演弱的那一方。一段时间后,孩子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他在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时候,敢大声说话了。他明确的态度转变,让那些攻击性较强的孩子,慢慢开始远离他。

听听他后来是如何评价自己爸爸的:

我的爸爸是最好玩的爸爸!不过,也是力气最不大的爸爸,掰手腕不厉害的爸爸,打架也不厉害的爸爸!

孩子这样说的时候,小脸上全是自信。孩子爸爸在陪孩子玩游戏的时候,经常会示弱,相应的,孩子就会从游戏中汲取到大量的信心。这份正能量,足以平衡他在外面的世界遭遇到的挫败感,并给予他力量感、控制感和勇气。

如果你的孩子因为某些情形或事情而情绪低落、沮丧,那么试试类似的象征性游戏吧。总之,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假装、幻想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可以转换角色,从这个转换的角色中,孩子们可以体验到战胜挫败感的愉悦。比如一个害怕打针的小孩,父母可以多陪他玩医生的游戏,由孩子扮演医生,给父母打针即可。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在这种自由和假装的幻想中,获得充分能量去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形,孩子就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焦虑、不快了。

当孩子莫名恐惧某些特定事物的时候。

游戏也是克服情绪紧张、恐惧等的一种手段。不过,游戏能够有效的前提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紧张、怯懦、甚至恐惧,首先要有足够的接纳。

譬如我们曾经提到过,父母陪孩子逛商场,孩子在一个卖恐龙玩偶的摊位上停下脚步。父母认为孩子想要那个玩偶,于是鼓励他上前摸一摸,可是孩子惊恐的摇头。对于孩子的这种紧张、恐惧情绪,有的父母也许会斥责:你明明想要又不敢,那还看什么,赶紧走吧!

这种粗暴的方式,无法化解孩子的恐惧。还会在恐惧情绪之上,添加对“恐惧”本身的羞耻感,即孩子会认为“我的恐惧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不喜欢我的样子。”

换成游戏的方式去跟孩子交流,可以是这样的:爸爸模仿孩子“害怕”的样子,“怯生生”上前,伸出手,摸一下恐龙玩偶,嘴巴发出佯装的惊叫声。一般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被逗乐。

爸爸的这种笨拙的表演,对孩子的恐惧表现,是一种共情,意思是:你看,爸爸这么大人了,爸爸也会害怕!不过,爸爸刚才摸了一下,好像也还好哇!

孩子们很快也会模仿。于是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对于“恐龙玩偶”的恐惧感,就会逐渐被游戏消减掉。

当孩子感到悲伤,甚至情绪即将失控、哭闹的时候。

象征性游戏,还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与愿望,让一个本来悲伤的孩子,转而变得快乐。尤其在公共场合,孩子突然而来的情绪失控,往往会让父母手足无措。不妨试试游戏去应对。

比如下面这个我们讲过的案例。

一个3岁女孩的妈妈,为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而烦恼。比如,妈妈带女儿出去玩儿,就在外头,孩子突然情绪上来了,非要娃娃,一个她最喜欢的玩具。立刻回家来不及,转移注意力也没用,好说歹说也不行,又是公众场合,最后孩子哇哇大哭,引得大批路人行注目礼,搞得妈妈手足无措,抱着女儿一路哭回家。

面对孩子即将爆发的情绪,妈妈想转移注意力显然行不通,因为孩子的需求太急切了,还会觉得你是在回避她,搪塞她。不如顺势跟孩子玩一个假装游戏。

比如,假装看见孩子想要的娃娃长了翅膀,正飞在空中呢,同时用语言暗示孩子:“我家宝贝累了吧,想娃娃了,你看,娃娃也想你了,还长了翅膀飞到你身边了呢!”

说完,就可以用手扮演“娃娃”,绕着孩子,靠近孩子,并且代表孩子说:“娃娃,娃娃,我好想你呀!我们抱一抱吧,你看,我们在一起了!”

这种游戏,一方面承认了孩子的情绪,同时也会起到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效果。

接下来,妈妈还可以将这个游戏做的更丰富、更有趣。

比如,妈妈问孩子,你希望娃娃飞在你左边,还是右边呀?你想不想让娃娃停下来再抱一抱它呀?给孩子选择权,妈妈配合孩子,孩子会更容易入戏。

为什么这个游戏会有效?

首先是接纳孩子对于某样东西的迫切需求。这个年纪,孩子无法等待是常见的。陪孩子玩这个游戏,等于承认了孩子需求的合理性。被理解了的孩子,情绪就不至于进一步爆发。

其次,这个游戏预测到孩子对于“娃娃”的执着,避免用“单纯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去激怒孩子。

整个游戏过程,孩子并非被游戏“骗到”,而是感受到被接纳。在游戏的情境中,孩子的愿望被承认、并某种程度上被满足,自然而然紧绷着的情绪就得到了释放,快乐随之而来。

当孩子攻击性过强,感到愤怒的时候,游戏也是很好的疏导办法。

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会有很强的攻击性。比如很多妈妈会发愁地问:我家孩子总爱打人怎么办?对于这类孩子,父母除了要更用心的接纳、陪伴孩子,减少批评指责以外,还需要采取行动去减少孩子的攻击性。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孩子爸爸,多陪孩子玩一些身体接触的、富有力量感的小游戏。

最简单的,就是陪孩子打架。孩子在与爸爸的模拟打架中,攻击性就会得到有效释放。

而且,爸爸跟孩子“打架”的时候,一定会有力量的收放、控制,孩子也能学会——当然,这个前提是,爸爸必须要有耐心,接纳孩子“打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没有轻重、不懂得控制力度的情况,给孩子适当引导,并相应地示弱。

总之,游戏有无穷魔力。它可以帮助孩子们恢复低落的情绪,释放愤怒以及恐惧的情绪,体验到积极愉悦的情绪。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情绪状态得到平衡,并从游戏里汲取到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心理能量。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奶粉事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