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这样教宝宝认动物,你也能考上中戏!
发布日期:2022-03-28 09:02:23编辑:乐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我觉得自己已经够努力了,可这样的教学成果实在不能接受。”欣欣妈开始求助:“怎么样让孩子脱离书本,也能准确分辨小动物?”
明确表态:“千万不要强硬纠正孩子的认知错误,这么小的宝宝本来接触活体动物的机会就少,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引导。我知道每个孩子都喜欢小动物,可是究竟怎么教才能让孩子彻底记住,就一个字——透!
话一定要说通透
一、嘴上的功课务必做足:
小宝宝很难完整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完整的语言对他们表述。比如区分小鸡和小鸭子:
这是一只小小鸡。尖尖的嘴巴,黄黄的衣,最喜欢吃小虫、石子和米粒。它好怕被淋湿,所以不喜欢游泳,更害怕下雨。
这是一只小鸭子。扁扁的嘴巴,短短的腿,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因为有脚蹼,就像船桨一样可以在水里游来游去。鸭子的羽毛还可以做被子和衣服。
身体还要配合:
小鸡:两个食指手尖相碰,踮起脚尖轻轻走动
小鸭:掌心相对并拢张开,左右摇摆姿态夸张
声音也要加上:“叽叽叽、嘎嘎嘎”。
别看Jo妈写的简单,可就是有不少妈妈或因为性格、或因为时间,没能为孩子讲清细节。
二、话要说透,强化训练特别关键。
就像纠正欣欣认海象一样,我们可以这样强调:“宝宝看到了海象的大尖牙,对吗?”接下来再次强化,这种动物叫海象,海象长着又尖又长的牙齿。
朋友圈里经常会有妈妈晒那种“有声挂图”,通过声音感知,绝对也是一种好办法。如果我们苦于词穷,无法用语言帮助宝宝理解,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区分动物的叫声”。
这里Jo妈还要强调一点,无论和宝宝解释哪一种动物,务必要用正确的、完整的名称。尤其是家里习惯说方言或地方俗语的老人,尽量不要用“qiao”(鸟)、“小喵”(猫)、旺财(狗)来混淆视听。
生活中要处处渗透
一、向身边的大自然要“教具”
德国儿童教育学家汉葛博莱默博士提出:“哪怕是蜘蛛或是蚯蚓,都应该让孩子去观察。不要对孩子说:这个蜗牛讨厌,因为它吃菜叶子;也不要说:蜘蛛不好,因为它织网。孩子喜欢微小的东西,并且能把它们看得一清二楚,除非他远视眼。”
很多妈妈特别喜欢给孩子讲“高大上”的动物,往往忽略了大自然中离我们最近的小动物。其实,小区里转转、公园里走走,地上到处可见的小昆虫、小蚂蚁都是活生生的最好教具。
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卷起袖子、抓住一只七星瓢虫数星星,也可以拿着小铲子,任性的翻开小蚂蚁的家。特别是这个季节,即便是一只蚊子、苍蝇,都可以采集成标本,摊在白纸上,让孩子看一看。
条件允许,我们不妨养些小动物,譬如猫、狗、鱼、兔、鸟等,洁癖妈妈、省钱妈妈自动屏蔽,但为了孩子最近距离的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行为特点,有些真的可以克服。
二、前期的认知要选“写真版”
网上关于动物认知的书本太多,如果非要挑选,Jo妈建议:前期的引导认知,最好挑选“照片”版的,就是一比一还原的真实图片。漫画版、卡通版可以作为“娱乐教学”,用于提升训练。
而这里,Jo妈还要重点安利一下:2岁以后的大宝宝,可以适当看些“实景大制作”,比如之前一直推荐的《海洋》、《迁徙的鸟》这类纪录片。和“话要说透”一样,这类片子可以无限循环,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快进选择片段,我们和孩子静静地坐一起,然后耐心的口述外形特点,告诉他们每一种动物的可爱之处,这种动态观察,也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多看、多听、多接触(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其实除了动物园、海洋馆,还有很多像国家动物博物馆、植物园这类“超逼真”且“超安全”的静态场馆也值得我们多带孩子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