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当孩子们打架的时候,家长怎么处理比较好?
发布日期:2022-04-05 20:04:18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当孩子们打架的时候,家长怎么处理比较好?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矛盾,一旦遇到打架问题的时候,家长是既不愿意让孩子当“狼”,变得暴力;也不忍心他当“羊”,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如何处理?父母的情商高下立判!
曹格家有两宝:哥哥Joe和妹妹Grace,面对两小儿的矛盾,其妻子吴速玲总是耐心倾听、合理疏导,巧妙化解,更重要的是,她知道小孩子之间遇到的问题或许两天后三天后再次发生,但仍会不厌其烦地“翻转他们的脑袋”,常常被赞是高情商妈妈。
反观另一种极端,就是直接靠暴力解决问题,令人发指的是,孩子有争执的时候不由分说的打别人家孩子。前几日,广州一小区内,两小孩因争玩具起了争执,女童母亲见状赶紧拉开两个要动手的孩子,而另一个男童母亲以为自家小孩受了欺负,一个箭步冲上去,穿着高跟鞋就一脚将2岁半的女童踹到在地,相当的稳!准!狠!
同为人母,如此残忍的事儿都做的出来?!虽然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当时过激了,不该打孩子。但法律没有后悔可言,女童家人已拒绝调解,坚决走司法程序。网友也纷纷表示不买账,要求严惩!有遏制不住自己愤怒情绪的网友直接表示:她要是敢打我女儿,她儿子就死定了,哪怕我知道这不怪她儿子!啧.....本是孩子玩具之争的小事,换个当事人,或许引发的可能就是一场人间悲剧了。
其实,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在所难免。并且,越是挑逗性行为多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小孩子之间的矛盾,哪该有什么“狼“”羊”如此极端之分,只要父母循循诱导,处理方法得当,能让“打架”也变成一种成长。通过下面的几个小例子,让我们细看宝贝在打架中的成长:
挑逗式:就不给你,怎么着?
游乐场上,乐乐和两个孩子闹着玩,把他们的帽子抢走了,大家都在笑,两个孩子也没有着急,笑着追他。乐乐把这两个孩子的帽子扔到草丛里,还“挑逗”着喊道:“我把你们的帽子扔掉啦!”两个孩子蹬蹬蹬的跑到草丛里将帽子捡回来,开始追逐乐乐,3个孩子热闹的打成一片。
行为翻译:快来和我一起玩吧!
“挑逗”是儿童之间常见的社交行为,一个能够利用自我设计的游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并进行友好交往,并且,如果其他小朋友开他的玩笑,他也能快乐的接受,并采用自己的智慧和方法化解对方的挑逗,说明他的智力已经在飞速成长了。相互追逐呢,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需求,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多多奔跑,也应该多跟孩子一起玩儿互相追逐的游戏。
扭打式:不“打”不成交
豆豆过生日,毛毛妈带着毛毛去他家玩。豆豆拿出足球让毛毛和他一起踢。在妈妈看来,这哪是踢球呀?分明就是肉搏战,你撞我一下,我拽你一把,互相抱在地上打滚,嘴里还吱吱呀呀乱叫着,眼里却泛着兴奋的光芒。
行为翻译:我的力量有多大
孩子交往当中,大约会有10%的游戏行为是两个或多个孩子纠缠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们会体验着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着自信心。爸爸平时就应该多和孩子玩“扭打游戏”,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寻找力量、建立信心。一个什么东西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融入,接触有时就是交流的开始。
攻击式:你到底敢不敢?
洋洋看到站在滑梯顶端的小白,很好奇,走上前去问小白,滑梯好玩吗?小白可能是害怕,一直站那没往下滑,过了一会,洋洋很想玩,让小白滑下去,可是小白还是不太敢......这时,洋洋采用了一个最粗鲁的办法:直接推了小白一把,想把他推下去。
行为翻译:你占了我的地盘,走开!
其实,0-6岁之间孩子发生的攻击行为,大多属于工具性攻击,就是将攻击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比如为了争抢玩具而推倒对方,甚至在争抢的过程中出手打人,或者推倒对方以占领游乐器械等等。这种进攻行为只是儿童思维自我中心性、不能延迟满足、并且尚未掌握语言交流的一种正常表现。对于孩子而言,这更像是一种游戏,是在交往中的互动活动,是友好并无恶意的。
而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过早地引入了争斗、输赢、吃亏等概念。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容不得孩子“吃亏”,并教导孩子必须时时占上风,不然就批评指责孩子笨、窝囊、没出息。这些做法会误导孩子的游戏意图,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恶意。久而久之,孩子要么避免冲突,什么都躲着;要么就遇到什么都强势反击,事事较真。
敌意式:真正地厮打起来!
轩轩、牛牛、Kimi还有一些其他一起在海洋球池里面玩球。玩着玩着,三个小伙伴开始拿着球儿互相打着玩,打着打着,就变成轩轩和Kimi两个人和牛牛一个人的对抗,牛牛逐渐觉得自己处于劣势,越打越着急,最后气到直接和他们厮打起来!
行为翻译:我在发泄情绪
有时候,个别孩子会在没有明显挑衅的情况下,对其他小朋友施加暴力。这时候家长就要及时干预、理性化解。有这种举动的孩子,或许是在发泄某种情绪,或许是在引起他人关注。每个孩子也都会有难过、愤怒情绪的时候。偶尔一次两次,家长不必如临大敌,当孩子在尝试一两次,并且发现这种行为不被接受之后,会逐渐削弱,学会以其他方式表达自己。
在孩子成长道路上,不懂得循循善诱,遇事就粗暴解决的父母,也不过在给孩子帮倒忙!孩子在3岁前,往往是不明道理,并且没有道德感的,父母除了照看好孩子并适时干预不要让打架升级外,最明智的办法是帮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上面;3岁之后,就可以给他讲道理了,要不厌其烦的教导他:他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会伤害到其他人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教会孩子面临不同处境时该如何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