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为什么当把孩子交给老师的时候,家长就变得如此苛刻了呢?
发布日期:2022-04-06 14:05:54编辑:乐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1、又到了开学季,最近网上流传的各种扒墙角照片着实火了一番。尽管看着不文雅,也容易让人生疑,但是却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为人父母对初入社会孩子的担忧啊。
这不,刚开学,儿子幼儿园新插班的小朋友家长就和老师产生了矛盾。该小朋友家长在妈妈群里发了1500多字的声明,我看完了,大致包含了下面几层意思:
第一,该家长认为老师孤立孩子。原由是老师发的照片中其他小朋友在活动,而她的孩子独自坐在旁边喝水。该家长认为,即使孩子喝水慢,也至少应该和其他小朋友在同一个区域,即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他的孩子在旁边喝水就行了,而不应该出现明显的远离。
第二,该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庭中已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在幼儿园却不被重视甚至冷落,不能理解。该家长表明自己“好歹国外混了个双硕士,孩子能独立完成数数1-50,实物数数1-30,背诵20几首唐诗,10几首儿歌,100个左右英文单词的词汇量,复述绘本内容无偏差”,断定孩子所说的“老师强行抱他去睡觉”的可信度为“60-70%吧”,从而认为老师的行为有失作为一个幼儿教师的道德。言语中潜台词是幼儿园老师不合格,缺乏幼儿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其行为充其量是保姆而非教师。
第三,该家长认为妈妈群中存在“老师党”,并且扬言自己手中握有个别班级老师收受红包的证据,并且说自己有晚报和新浪的人脉。不仅丑化了老师,更是激起了其他家长的强烈反对。
这让我想起去年幼儿园开学的时候,儿子刚刚进入宝宝班,班级有一个小朋友也因为一些事情跟老师产生了矛盾。
适逢中秋节,该家长在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带着一盒月饼,孩子出了幼儿园之后,直接就吃了一块月饼。该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吃饱饭,而其原因就是因为老师没有尽到责任,没有保证孩子在幼儿园的饮食。
其作出该结论的原因是:孩子从来不吃甜食,以前在家也从来不吃月饼之类的东西。对于孩子从来不吃的东西,竟然放学后能吃掉一整块,足以证明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吃饱,甚至压根没有吃饭,一天都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孩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
该家长认为,老师有责任劝导孩子吃饭,并且吃饱,即使是孩子拒绝吃饭,老师也应该通过亲自喂饭的方式,保证孩子吃饱。
作为一个母亲,这两位妈妈的反应我完全能够理解,并且认为这样的反应合情合理。两起矛盾的起因都是家长和老师发生了冲突,不能够通过沟通得到缓解和释放,结果两个孩子都因为母亲的行为和选择退园了。
对于第一次把孩子送出家庭安乐窝的家长来说,尤其是母亲,几乎都是悬着一颗心,担心孩子吃不饱、睡不好、被小朋友欺负、被老师排挤、受到坐冷板凳或者关小黑屋的惩罚等等。一方面担心孩子身体上受伤,另一方面有担心孩子心灵上留下阴影。
担心并没有错,就怕家长被担心蒙蔽了心智,只根据一个3岁孩子并不完善的表达顺着自己担忧的方向臆断,导致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受阻。
2、还记的儿子刚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月,我对幼儿园老师也并不信任,每天不是担心孩子睡不好吃不好,就是担心孩子哭闹和反抗激烈遭到老师的惩罚和排斥。因此,对于任何的细节都非常的敏感。
举几个例子吧:
有一次看到老师发的涂色照片,儿子一个人距离桌子半米的地方,而其他小朋友都在涂色。我细致的发现,儿子面前的位置上并没有摆放蜡笔和涂色纸。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接受惩罚,并且猜测甚至断定可能因为他的某些行为,老师通过孤立他、剥夺他涂色的机会而给他惩戒。
当时我愤怒急了,给先生转发了那张照片,并且传达了我的看法和怒气。先生也很生气,并且认为一旦事情被证实如我们所想象的,一定会追究到底。当时他也通过关系准备调取幼儿园的监控。
但是在最后一刻,我们选择了先跟老师沟通,先听听他们的说法。
放学的时候,我们等待其他小朋友和家长都离开之后,跟老师聊了孩子一天的表现。提到了照片里的场景,老师说是孩子自己选择坐在旁边看其他孩子画画,并且也提到下午孩子自己不愿意外出活动。
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在老师的描述中,完全能够认识到老师的哪些描述是真实合理的,也是符合儿子日常表现的。最初的怀疑和怒气消失了,也因此对几位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多了一份信任。
还有一次,放学去接孩子的时候,老师让我提前进去,我看到孩子光屁股撅着,站在门口,;拉完粑粑还没有擦,教室里的孩子不时的回头看他。
当时我非常气愤,不仅是因为孩子身体上的不舒服,更有一种屈辱感冲上脑袋。我一句话也没说,给孩子收拾完之后,换好衣服离开了。
我当时选择了沉默,一方面是儿子当时的状况容不得我腾出时间跟老师沟通或者理论;另一方面,当着儿子和其他小朋友与老师发生冲突,并不明智,可能导致孩子对老师和幼儿园的负面情绪,况且其他小朋友也不应该受到这种负面影响。
出了幼儿园,我就立刻给老师发了短信,表明自己的愤怒。我的信息中表明两层意思:第一,孩子放学的时候拉粑粑很正常,老师应该及时进行处理。第二,让孩子赤裸着下半身站在门口,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会给孩子心理产生负担。
晚上,老师打来了电话,做出了解释:不能给孩子换洗,是因为孩子正好放学时拉粑粑,而此时幼儿园已经开始离园,那个时间段只有两位老师,一个要看护其他小朋友,另一个要给离园的小朋友穿外套,所以才想到叫我进去帮忙。对于孩子站在门口的行为,他们说是孩子自己站在那里的,后来也得到了孩子的证实(关于自尊或者屈辱感的问题,可能是我小题大做了。)
问题也算是解决了。本来气愤的我,在听完老师的解释,也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了当时的状况之后,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老师只是老师,她们不是神仙,也不是万能的。
面对20多个孩子,出现突发状况,手忙脚乱甚至出现问题,也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父母如此愤怒,是因为父母只想到了自己的孩子,认为在任何状况下,孩子都应该得到周全的安排和照顾,事实上很难。
作为母亲,平日一个人在家仅仅照顾一个孩子,偶尔也会出现力不从心,甚至因为忙乱偶发意外,为什么当把孩子交给老师的时候,忽然就变得如此苛刻了呢?
很多问题,其实都发生在入园第一个月,我对老师的信任一次次加深,每次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再条件反射般的进入自我保护和对抗模式,而是首先跟老师沟通,然后再跟孩子求证。事实证明,大部分时候,老师们的反馈是比较客观的。
3、家长与老师产生冲突基本都发生在孩子初入幼儿园阶段。这个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的反应,其实都并不真实、准确。
孩子要融入一个新的环境,必然有一个适应期。
孩子的反应可能是冷漠、沉静、木讷,也有可能是亢奋、哭闹、抵触。孩子的任何反应都是正常的,任何偏离在家庭中表现的行为和偏离日常表现的情绪都是可能的。
但是父母往往通过孩子的日常行为判断幼儿园及老师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就像我第一个例子中提到的家长,他认为孩子自从进入幼儿园之后就“从话痨变的不说话”,认定幼儿园老师可能有暴力、恐吓、惩罚等行为,导致了孩子的变化。
事实上,孩子适应环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考验,而且是心理上的考验。面对新的环境,孩子有自己的观察方式,心理接纳模式,消化吸收方式以及反应方式。
皮亚杰学派将平衡定义为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于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因为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认知图式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及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个体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寻求平衡模式的过程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皮亚杰学派所说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很可能影响他旧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父母所看到的孩子日常的表现。继而产生新的不平衡,即就是偏离日常行为的表现,最终实现新的平衡,也就是适应新环境之后的平衡状态。
但是往往发生问题的阶段就是“不平衡状态”出现时。实质上,这个时刻或者阶段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很关键。
孩子只有经历了这样的不平衡,并且在不平衡中不断的调整、适应,才能形成自己应对环境的方式,并且在不断的经历中,形成自己应对环境的经验,从而增强适应性。
所以,入园的初期,不仅仅考验孩子,更多的是考验家长。家长能不能放手让孩子去经历、去感受,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一味凭借自己保护孩子的欲望膨胀,只会把孩子置于绝缘的环境中,他的适应性不仅不会得到保护,反倒会更加的惧怕适应环境。
父母要做的,除了替孩子选好幼儿园之外,剩下的就是相信幼儿园、相信老师。网上的各种幼儿园传闻我们无法视而不见,但是我们也应该能够辨别出来那种恶性事件几乎都产生于不正规、小型的幼儿园,父母只要避免选择这一类型的幼儿园,几乎就已经与这些时间隔绝了,不用过分担心。
我的孩子足足哭了一个月,就在我要放弃的时候,他突然平静而愉快的去幼儿园了。
每个孩子的过程不一样,这是孩子的天性决定的。就像人天生乐观或者悲观一样,孩子的适应性不一样,作为家长,接受这个事实就好,给孩子时间,也给自己时间,静观其变,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