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菜单

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你替孩子做的决定只会收获一个“奴性”十足的孩子

发布日期:2022-04-09 08:05:31编辑:艾艾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那天突然馋嘴,想吃麻辣烫。人家旅行还说走就走呢,咱就吃个东西还用犹豫?更何况麻辣烫餐馆就在隔壁。说走咱就走,换了鞋就准备出门。侄女一看这动静,机灵鬼上身,问:“姑姑,你干嘛去?我也去。”

我大手一挥,娘俩就雄赳赳气昂昂奔赴麻辣烫。因为是自助的,一进店,我就说:“你自己拿筐,自己选,就一点要求,吃多少选多少。”小姑娘欣然接受,自己拿夹子选了一堆自己喜欢的。

旁边一个和侄女同龄的小姑娘,也是跟家长来的,她明显在犹豫,有些怯弱,垂着手站在菜柜前,妈妈站在旁边端着筐,拿着夹子,等着她,催促说:“快选呀,这个吃吗?这个呢?”说着拣了几样放进筐里。小姑娘伸出手指了指腊肠,她妈妈立刻说:“那个不能吃,腊肠里都有杀虫剂,不要选。”

小姑娘抿紧嘴唇,低下了头,可怜的还有我,夹着腊肠愣在当场?呃,杀虫剂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没听说过,那我这是吃还是不吃呀?顿时倒了胃口。

这顿饭最开心的只有我侄女,她说:“姑姑,我能喝汽水吗?”我给她钱,她在各种饮料前犹豫了一会儿,买了瓶芬达。

那对母女坐在我们邻桌,妈妈把一小碗食物推到女儿面前,对女儿说:“给你这么多,你能吃完吗?”小女孩目光在妈妈脸上打转,没吭声。“就这么点东西,你吃不完吗?”小女孩垂下眼帘,点点头说:“能。”

可以看得出来,她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吃多少,在她自己还没实践过的时候,她妈妈已经替她决定了食量,用语气和表情强迫她为此表示赞同。

那是她妈妈希望她吃的份量,不是她自己能决定的份量,而妈妈,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选食材的时候也一样,妈妈看起来征求了她的意见,但妈妈选的都是自认为她会喜欢的和自认为健康的,当她鼓起勇气选一样自己爱吃的腊肠,立刻被妈妈理直气壮否决了。

从头至尾,无论是做决定的权力,还是选择的权力,都没有给她。

吃麻辣烫确实不是什么好事,也许妈妈之前已经对来这里有过一番纠结,也许是孩子要来好容易赢得了妈妈同意,不管原因为何,既然都已经到了餐馆里了,就意味着已经做好了决定,那就跟孩子一起享受一下亲子共餐时光,还要这不行,那不行,那其实这个决定就真的无意义了。

食物自己到底能不能吃得完,应该是自己的胃来决定,孩子一定要看完妈妈的脸色才能知道,可见妈妈对孩子的干扰有多严重。这孩子,身上一定扛着沉重的枷锁!

从什么时候,孩子开始戴上镣铐的?是那句“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还是那句“哭什么哭,不许哭!”,是那句“我都是为你好。”,还是那句“为了你,我辛辛苦苦……”,女孩子可能会更惨,因为一出生就有一个“要乖,要文静”的人设在等她了。

如果家长习惯性的把自己当做亲子关系的主导,认为孩子只是服从者,那收获的必定是一个“奴性”十足的孩子。

奴性不只是会讨好,善察言观色那么简单,被大人剥夺自我的孩子,不敢尝新,不敢冒险,不敢质疑,更不敢打破不合理规则,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习惯了接受命令和执行,还不敢越雷池一步。

带着枷锁的孩子,往往更乖,更懂事,更体谅父母,不给父母找麻烦,不放肆自己的情感。那不过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自己去触碰界限,被禁锢太多的表现。

父母还以为捡到宝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很难有自信,因为他一直都在寻求别人的认可,依赖别人的评价,一旦别人否定他,他会觉得受到了严重打击。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自己的智商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本身能够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这种适应使得人变得软弱和缺乏创造性;人能够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精神病。

作为父母,没有人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成功人士。可是,如果你“奴役”孩子,那他就不可能有所成就,哪怕是最庸俗的愿望——希望他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多挣点钱,恐怕也难实现。即使这些可以实现,也必定行路艰难。

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你早已打消了他开拓创新的勇气,灭掉了他独当一面的气魄,竭尽全力致力于让他“听话”。一个对父母唯命是从的孩子,像提线木偶一样,一生最大的成就也就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了。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常常是因为不信任,不认为孩子有能力为自己负责。其实是大人没有给孩子机会证明能力,久而久之,孩子真的就丧失了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

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的高度。

接下来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每次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

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已不会跳,变成了“爬蚤”了。

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玻璃罩已经在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

你一定不想让孩子变成玻璃罩里的跳蚤,所以,不要再给孩子人为设限了,不要在处处替他做决定了,不要再干扰他的感受了。

大人应该控制的是自己那颗放不下的心,而不是孩子,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吧!而我们该做的就是努力做好自己,做好榜样,在他真正需要帮助和指引的时候再伸出温暖的手。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奶粉事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