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菜单

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孩子犯的这类“错”,爸妈不要多管!

发布日期:2022-04-09 23:06:48编辑:小宝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孩子犯错有很多种,但家长没有必要全部计较,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上,我问台下的家长:“小孩子犯错后,你会怎么做?”家长的答案五花八门:提醒,纠正,批评,教训,讲道理,吼叫,发脾气,打骂,惩罚……下面我们看看孩子犯错,作为父母要如何做?

我又问,“那么你认为的错,就一定是错吗?”台下鸦雀无声,良久,才有人举手弱弱地回答了一句:“那不一定是错吧。”

是啊,家长连自己都不确定究竟是不是错,怎么就开始责备、惩罚孩子了呢?是不是不够谨慎呢?

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教育孩子,当然包括了犯错教育。要我说,对于学龄前的孩子犯的错很多是可以原谅的。

为什么要原谅孩子犯错呢?因为他只是个孩子!他第一次做孩子,没有经验;但成人可不是第一次做成人——我们走过多少路了?总结了无数的经验,经历了无数的事情,才炼就今天的成熟、豁达、睿智和淡定。

可我们家长把孩子当成了大人,以为孩子本来应该会,本来不该错,本来该长记性,这么多的“本来”成了不可原谅的理由,于是对孩子或批评,或惩罚。

但是,孩子并没有因你的教育而变得不再犯错,该犯的还会犯,甚至错上加错;而另一类孩子,虽然不再犯错了,但是,却变得没有自信,畏头缩尾。

我们还是看看批评、惩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理反应和后继行为吧——

惩罚“错误”,给孩子的是负能量

01:自我贬低——我不是好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孩子能够从父母的表情、神态中读出父母的心情:失望,生气,恼怒等等。

这时他会紧张害怕,恐惧担心:我因自己犯错才惹妈妈生气的,我担忧妈妈不再爱我了,是我不够好,我不是好孩子!内疚感过强的孩子,会削弱他的成长能量。

我相信父母生气的是孩子所犯的错误这件事情上,并不是生气“孩子”这个人,你并不因自己一时的生气而从此不再爱孩子了,但是孩子不这样想。

依幼儿的简单思维,他还分不清做事情这一行为与作为人的区别,他们总是把做事和人连结在一起,把做错事等同于坏孩子,坏孩子是不值得爱的,坏孩子是没有价值的。

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时还威胁说:“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无疑增加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有个2岁半的小男孩,跟在妈妈身后走,刚好旁边有个垃圾桶,就停下来用右脚踢。

妈妈很生气:“出门走路都不好好走,把新买的鞋子都踢坏了!”男孩不踢了,但往前走时,还在用右脚作甩踢动作,妈妈又吼:“这么不听话,我不喜欢你了,好好走!”

于是小男孩哭着对妈妈说:“妈妈别生气,你要喜欢我,你要喜欢我!妈妈抱我!”

“这么大了还要抱,不抱!自己走!”孩子坚持哭闹着要抱。

妈妈无奈,抱起小男孩走,小男孩趁机用两只小胳膊紧紧地搂住妈妈的脖子,似乎妈妈要跑掉。

回到家后,妈妈给孩子换鞋子时才知道,右鞋子里有一颗小沙石,妈妈才明白过来。

天底下最爱父母的,就是你的孩子。《孩子来自天堂》一书中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爱父母的能力,但他们没有爱自己或者原谅自己的能力,孩子是通过犯错误时父母的反应来学会爱自己的。”

所以你的反应就是孩子的心情晴雨表,生活温度计。

你理解了孩子,原谅了他的错误,他才会原谅自己,才觉得自己有价值,值得被爱,能得到父母爱的孩子,他才有安全感。

02:畏头缩尾——我不再犯错误

小孩子难免做错事,但如果迎来的是父母的责备、惩罚,那孩子为了规避惩罚,为了不再犯错,宁愿不再做同样的事。这时父母是省心了,可是孩子却失去了探索心、学习心,没有了自信心和冒险精神。

把闹钟拆了,被父母打一顿,那以后不拆了,但永远不知道闹钟里为什么会有嘀嗒声;往鱼缸里倒热水,挨一顿训,那以后不倒了,但永远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往里面倒热水。

他们明白了这些就叫作“错误”,他们开始害怕错误,躲避错误,渐渐失去了探索的兴趣,学习的动力,变成了中规中矩的人。

以后,你再叫他做什么的时候,他会说:“我不行,我不会。”而他内心的话是:“我害怕出错。”

也有另一类孩子,由于受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他们还继续做大人们认为的错事、不允许做的事,于是当他们被发现后,把焦点放在了如何不受惩罚上,撒谎也因此诞生了,或否认事实,或找替罪羊。

“这不是我做的,是他!”于是孩子又被罪加一等:“这孩子学会了撒谎!”

事实上,出于探索动机的行为,哪怕出错了,也不叫“错”。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在迈向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满冒险精神的行为,是一种犯错率极高的行为。不允许犯错就是不允许探索,不允许求知。

很多家长对于上学后的孩子大失所望:“这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这孩子玩什么都来劲,只要一提做作业,就没劲了。”

可有没有想过,在孩子出生的两三年,在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新鲜感、想去探索、研究的时候,你有没有给他扣上犯错的帽子而大加制止?有没有误判为调皮捣蛋不听话?

原谅“错误”,给孩子的是正能量

01:理解错误——没有真正的错

其实,对于年幼的孩子,犯的错一般为以下三类:

一是无意中发生的错。象由好奇心推动的探索和求知行为,这根本算不上错,相反家长还应该鼓励和支持。

有个经典的故事或许给你启迪:一位夫人拜访陶行知,说起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二是失手造成的错。象打碎花瓶,搞坏东西等,往往是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不好,手的肌肉群力量不够,失去控制,或者是操作不熟练所致,或是不小心。

这是多半是生理上的问题,不是态度问题。

三是明知故犯的错。其实也不是故意犯,而是有可能孩子的记忆力短暂,昨天告诫他的,或许他今天就忘了;或者他需要时间来慢慢掌握,从不熟练走向熟练;或者在掌握某项技能上,他就是比别的孩子慢半拍。

总之,父母只要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孩子的成长发展特点,知道了为什么会犯错,就不会动不动给孩子扣上犯错的帽子,也不会看作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02:原谅错误——让他放心成长

如果你接受不了以上的观点,那好吧,退一步说,就算孩子错了,也应该原谅,人不是完人,没有任何人不会犯错的,包括大人。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厨房里“啪”地一声响,那是碗被打碎的声音。在客厅里的孩子对奶奶说:“肯定是妈妈打碎碗了。”奶奶问:“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没有听到骂人的声音啊。”

看,孩子不用亲眼所见就能断案,因为他知道,只有小孩子打碎东西之后才会现出骂人的声音。

孩子的话意思很明显:大人可以打碎东西,小孩子就不行!大人犯错可以原谅,小孩子就不行!这是否对孩子不公平呢?

所以,不要轻易当成错,就算是“错”,也要原谅孩子的“错”。这是给孩子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

孩子也只有在被理解、被包容、被原谅的时候,才愿意正视所谓的“错误”,愿意听从父母的指导,承担责任,并努力在今后减少“错误”。

也只有孩子感受到自己不因犯错而失去父母的爱时,才能放心地继续探索,研究,学习,完成自我成长。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奶粉事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