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菜单

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来自父亲的陪伴,有着无法替代的效应

发布日期:2022-04-09 23:07:08编辑:艾艾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在国内,甚至在全世界,带娃几乎都被默认为是妈妈的一项分内工作。

从喂奶到喂饭,换尿布哄睡觉,从陪玩到陪读,送上学接放学,早教班兴趣班……看见的几乎都是妈妈的影子。

妈妈连轴转觉得自己太辛苦,笑称自己是「丧偶式育儿」,而爸爸这边,倒也一肚子委屈:

自从有了娃,我在家里越来越没有地位,可有可无,完全没有存在感……

我也想带啊,可是娃根本不听我的,和我也不亲……

父亲在家在孩子面前没有「存在感」的根源是什么,父亲角色在育儿过程中的缺失,究竟会对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爸爸去哪儿了?

挑食或者偏食,会导致孩子的营养均衡性大打折扣,这个道理每个家长都懂。但是营养不均衡这事,不仅发生在生理发展上,也可能发生在心理发展上。

其中的一种典型情况,便是父亲与母亲在陪伴子女的时间和质量上,严重不对等,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有的父亲会长期缺席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

对很多家庭而言,众多养育细节,基本由妈妈与家庭中的其他女性所主导。就算爸爸们也有所参与,其表现在不少方面也远远不及孩子他妈——换尿布笨手笨脚,不会给孩子好好讲故事,哪怕陪孩子也不好好陪,总放不下手机与平板电脑。

在这样的养育过程中,家庭有意无意地为孩子塑造了一个不得不「偏食」的环境,并把孩子带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缺少父爱,后果很严重。

在这个恶性循环里,母亲的付出成了明显的主流。孩子他爸可能更忙于打拼,为这个家庭扮演好顶梁柱的角色,导致孩子长期而单一地只能得到来自母亲的直接养育能量,在心理上「被偏食」。

最后孩子不是难以触及来自父亲的养育资源,就是对父亲的教养消化不良,埋下了心理发育的隐患。

陪伴越少

就越没有地位

父亲不陪孩子,首先就是孩子和父亲的交互黏性不足,换句直白的话讲:「不够亲」。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都会选择母亲作为自己在生命初期最早形成依恋的对象。但是随着自身的成长,通常在二至三岁的时候,这唯一的依恋对象,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了。这时,父亲往往是需要作为第一梯队的候选人进入这个依恋环境的。

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他没有出现或做的不够好,这个角色势必会被其他人捷足先登——这会直接导致在后续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父亲很难再找到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跟孩子高效地培养感情。

恰恰是这个由缺乏陪伴导致的「不够亲」,成为了更多具体问题的心理基础:

你凭什么管我?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我不觉得你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听我妈妈的,我不听你的!

孩子不接纳你,你还怎么指望着教育好孩子?孩子觉得父亲的觉得对他而言可有可无,你怎么可能提升在孩子心中的存在感?

而当家里的资源几乎都是围绕着孩子在转的时候,你越不参与,妻子就要参与得越多,等待孩子妻子都不需要你的时候,可不是么,你渐渐就变成了一个「外人」。

反之,父亲如果和子女共处时光,有助于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互相了解,也有助于家庭的和睦。

很多时候,妈妈都在关注于生活细节,父亲更有可能真正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擅长什么、讨厌什么。

与此同时,你的孩子也获得了真正了解你的窗口,你不再是那个早出晚归的「父亲」,而更是一个充实、温暖,甚至有趣、善良的形象具体的「爸爸」。

在陪伴过程中,父亲与孩子都在彼此的认知中变得立体与丰满起来,当然后续的沟通也就更为容易。

父亲角色的缺席

让孩子认识混乱

其次,缺少父爱还会导致缺乏生活中的男性标杆。

对男孩子而言,父亲会自然而然地成为自己男性行为的模仿对象——前提是有充分的陪伴。对于女孩子而言,父亲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自己对男性的基础认知与看法,进而影响到几十年后择偶与恋情中的三观——前提同样是有充分的陪伴。

父爱缺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在这个生命重要主题上的错误认识。

在父亲长期缺席的家庭中,孩子们心目中的男性标杆的来源很复杂,缺乏同一性。

他可能来自于二大爷、三叔和隔壁老王中的任何一个人身上的任何一部分,进而形成了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形象。

不幸的是,孩子们尚不能很好的理解男性的多样化,这些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过,却没有深入交流过的男性,无法成为一个正确的男性标杆。

与此同时,一个长期投入在家庭生活、有足够陪伴经历的父亲,就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个一以贯之的男性形象。这个形象,先不说优劣,我们需要首先承认的是——有,比无好。

他只要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醉鬼或者有暴力倾向的人,那他就比那个由众多外人杂糅而成的所谓男性标杆要强。

但是有的爸爸,甚至都没有资格谈论自己「怎么做更好」,因为在这个家庭中,他的存在感实在太低,先做点什么,才有资格再讨论怎么做更好。

父亲角色的缺席

针对性教育无从开展

父亲的缺席,带会导致缺乏对于子女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管教手段。

有的家庭里,孩子难管的主要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管理者的性别。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对于与道德以及规则意识相关的管教,父亲所起到的效果是优于母亲的。

针对于这些主题的教育,父亲占了性别上的便宜。

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历程之中,有一些东西的学习和成长,父亲在带领与引导上存在先天优势,因为他们常常可以扮演更为多样化的角色,他可以是领导者、合作者、顾问、马仔,甚至还可以故意在互动中扮演「敌人」与「对手」,这增加了他在很多方面的影响力与说服力,进而给针对性的教育带来了优势。

也许很多人以为,陪伴孩子,谁陪不是陪呢?

但看完文章,你应该已经知道:来自父亲的陪伴,有着无法替代的效应。

然后,这个时候也是很多父亲能做却没有做到的关键:并非真的是在陪伴着自己的孩子,而非有一搭没一搭或者三心二意地在「看孩子」。

而这一点,也恰恰是爸爸们最难改变的地方,毕竟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休闲时间少——可是面对孩子,最好还是让陪伴归于陪伴本身。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接收到来自父母更加对等的影响,不至于在心理「偏食」的影响下,让成长跑偏。

所以,与其抱怨自己在家地位低,孩子不理你,妻子不疼你。

不如好好陪伴孩子,就算一天一小时,你也会发现,孩子会和你越来越亲。

不如偶尔帮妻子分担分担,妻子才能节省出更多的爱和精力,回归在你的身上。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奶粉事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