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菜单

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为什么允许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发布日期:2022-04-10 20:02:52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为什么允许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幼儿园开展了亲子游园活动,乐乐玩得很开心,可是最后一个游戏输了让他非常苦恼,孩子哭了,哄孩子难,不如允许孩子哭?

我告诉他:"妈妈知道比赛输了你很难过,但是比赛有输有赢,只要在比赛中体会到快乐就够了。”

我不知道他是否听懂了我的话,但是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还会经历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时间和经历会让他渐渐明白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六一节外婆给乐乐买了一个钓鱼玩具,一回到家就让我和他比赛钓鱼,他先连赢几局,后来我赢了一局。小家伙不干了“不让你赢!”然后哇哇大哭。

我把他轻轻的抱在怀里安慰:“妈妈知道这局输了你很难过。可是这就是比赛,这次我赢,下次你赢。这次输了,并不代表下次还输。”

他很生气的说“每次都我赢,不让你赢。”

我说“不服气的话我们可以再比比”。接着我们又比了一次,结果他赢我输,他开心的笑了。我们又来了一局,这次他又输了,但他似乎听懂了我之前的话,坦然的接受了失败。

对于乐乐这两次遭遇失败时的反应,我有些惊讶,也突然意识到原来那个懵懂的小家伙已经成长为一个自尊、自强、有主见的小男孩了。

惊讶之余我思考着为什么孩子会那么在乎比赛的输赢,难以接受失败?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

1、过度的保护,使孩子失去了许多体验失败和挫折的宝贵机会。

在中国的家庭中常常出现下面这个场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

当一个大人这样做时,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如果只是偶然发生,孩子产生的可能是开心,但如果这种事情总发生,孩子的心中势必会产生愤怒。

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球,孩子更需要的是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有时,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假若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自己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孩子会经常说“我来……我来……”,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他渴望自己穿衣服,他渴望自己喝水,他还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

可是面对孩子洒落的水、不熟练的动作、满地打翻的垃圾,大人不由得产生焦虑。为了克服自身的焦虑,大人常常帮孩子做了这些他原本想自己做的事情。这样大人省去了许多麻烦,节约了许多时间,然而当孩子脱离家庭走入社会的时候,他会因为不能好好照顾自己感到焦虑和失败,甚至自卑。所以要尊重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2、有求必应导致孩子不能接受拒绝,唯我独尊,无法承受失败的结果。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更不是为你而转动的”。

切不可牺牲大人的需求来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在我们家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乐乐从幼儿园放学后一般不会再吃晚饭,大人晚饭时间他都自己找乐子玩耍,但有时候很无聊了也会要求大人陪他玩,我就告诉他:“妈妈吃完饭了才能陪你玩,你自己先玩一会儿。”有时他会大哭大闹表示抗议,外婆见不得孙子哭,总是胡乱吃两口就去陪他,这样他就会停止哭泣,我对外婆说"妈,你别管他,你慢慢吃,让他等等。”外婆也就作罢。

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断然拒绝,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规则一旦确立就要坚决执行,比如在游乐场玩玩具要排队,先到先得;建立比赛和游戏规则,尊重比赛结果。让孩子明白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认为的“特殊情况”给予你那怕一点点照顾。

3、过早的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会让孩子过分的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养成急功近利的性格。

乐乐在这学期转学到一个新的幼儿园,在原来的幼儿园里,每学期都会搞一次运动会,还会给班级评出名次。每周班上会评选出一名表现好的小朋友当“每周之星”,还会在周一升旗仪式时上台领奖。我不是反对运动会,而是在0-6岁期间,没有必要给孩子强调名次、奖状之类带有功利性质的概念。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运动会的目的应该是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愉快体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而不是评出名次。对学龄前儿童来说,评价的价值应该是让每个孩子都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欣赏自己,建立自信。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孩子从小就要经历各种比赛和考试,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学而思”事件就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典型。学而思的疯狂以应试教育为宏观背景,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惧中,家长们懵懂地意识到,必须对抗不公平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格局,学而思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学而思的疯狂实际反映的是教育制度的弊病,为了考到好的初中,孩子们不得不全民奥数,这些培训机构整个课程体系就两个字,超前,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教学。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书中曾经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在12岁以前主要任务就是发展自我,所以乐妈认为不应该过早的把学龄前儿童推到竞争的轨道上来,对于幼儿来说比赛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那么面对不能接受失败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家长首先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哭,告诉他妈妈知道他现在很难过。

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认为自己非常能干,无所不能,与此同时自尊心也渐渐形成,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所以比赛的输赢对他来说自然是件大事,父母应该正确理解“好强”是一个正常成长的孩子的天性,教他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并且给他机会体验失败,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

面对因为挫折而哭泣的孩子,父母不能剥夺他哭泣的权利,更不能灌输哭代表不勇敢不坚强的意识,而应该让情绪自然流露。

0-12岁的孩子在情绪、心理、认知方面正处于成长阶段,本就不完善不成熟。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自我的需求处于最高层次,一个儿童首先要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然人,才能进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而成年人认为不哭就是坚强的表现,应该是在自我实现后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对自己和外界坦然接受的一种状态,所以父母大可不必压抑孩子挫败、沮丧的情绪,只有让情绪正常的流淌,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坦然面对,成为一个内心和外表一样强大的人。
2、 家长放手让孩子体会失败和挫折,让他明白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比赛输赢很正常。 他可能一两次还是不能接受失败,但多体验几次就会明白这就是生活的真相,生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实际经验来学习的,这种认知理论同样适用于孩子学习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所以父母不应该剥夺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在比赛中不要故意让着孩子,在生活中不要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

对于孩子之间的交往,家长应该坚持“孩子之间矛盾,孩子自己解决”的原则,这样他才能学会尊重他人,宠辱不惊,心胸坦荡。
3、不要刻意制造挫折,走出所谓的挫折教育的误区。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锻炼,制造出许多人为的挫折,或者刻意穷养孩子,或者过早的让孩子“独立”,不给予应有的支持。

孩子的成长本来就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烦恼,我们只需要把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呈现在孩子面前就足以锻炼出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而人为制造的失败只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

刻意穷养只会培养出一个自卑、贪婪的孩子。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不给予应有的支持,会让孩子在冷漠,缺爱的环境中长大。

自我意识越完善的人越懂得接受自己,也越懂得尊重生活的不完美。我们知道0-6孩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创造自我,安全感是孩子实现自我的心理基础,而父母的爱和支持则是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

所以乐妈认为对于学龄前儿童,爱和自由的环境才是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基本条件,人为制造的挫折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很享受这种深夜码字的感觉,因为只有当繁华散尽,浮云退去,才能静心思考人生。

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摆脱浮躁,永葆一颗赤子之心,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遭遇什么样的失败,都不要忘记人生的意义在于经历,而非结果,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写到的那样“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 ”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奶粉事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