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0~3岁语言发展黄金期!按阶段引导说话,你做对了吗?
发布日期:2022-04-16 14:04:00编辑:小宝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能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坦白说:做家长以后,总是有意无意存在一种焦虑:
-
“别人家的孩子会叫‘妈妈’了,我家宝宝怎么还一点动静没有?”
-
“都说‘贵人语迟’,可是这也太迟了吧!都两岁了,只会说几个词,正常吗?”
-
“宝宝是性格内向还是自闭症啊?总是不肯开口,愁死我了!”
-
“孩子下半年上幼儿园,可是她还不会学话,吐字也不清晰,被欺负了不会告状怎么办?”
0~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
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是孩子语言的开始;大约两三岁,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入园前,他们往往已经熟练掌握母语。
孩子学说话,固然可以持“水到渠成”的态度,不过,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对孩子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更流畅的表达,甚至树立自信心,都是非常必要的。
0~1岁 语言的准备期
0~3个月:
新生儿用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开始对声音敏感,最喜欢妈妈的声音;
经常发出“ku”和“gu”的音节……
3~6个月:
会确定声源,还会向有声音的方向转头;
会尝试发出“ba”“ma”“ga”之类的简单音节;
有人跟宝宝说话时,他们会努力发出声音回应……
6~9个月:
问宝宝“妈妈呢?”,宝宝会看向妈妈;
宝宝会模仿外界的声音;
能听懂或知道一些东西的名称……
9~12个月:
会通过语调、语气感知父母的意思;
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比如“过来”,“给妈妈”;
开心时,会嘟嘟囔囔,用有限的语言能力表达自己……
多和宝宝说话,尽管看起来很傻
新生儿对妈妈的声音很着迷,因此,妈妈每天都需要抽出时间和宝宝对话,充满感情地看着宝宝,用轻松愉快的语调,配合生动的表情和宝宝聊天。
喂奶、洗澡、散步,都是和宝宝说话的好时机。
比如,“妈妈要给宝宝洗澡啦”,“我们先脱掉衣服”,“要抹肥皂咯”,“再拿水冲一冲,宝宝不要紧张哦!”
也许一开始,宝宝对妈妈的话并没有太明显的反应,不要灰心,坚持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宝宝非常喜欢看家长说话时的嘴型!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便于宝宝模仿。因此,家长在和宝宝说话时,尽量要让宝宝既可以听见你的声音,也能观察到你发音时,唇舌的动作。
积极回应宝宝的“咿咿呀呀”
家长可以做一名热心的听众,用模仿宝宝的声音和语调来回应宝宝。比如,用“咿咿呀呀”来回应宝宝的“咿咿呀呀”,宝宝会对这种互动非常兴奋的!
当宝宝开始说出“mama”这样的音节时,妈妈可以积极回应,并扩充对话,“妈妈在这里,宝宝,你是在叫妈妈吗?”
1~2岁 语言的丰富期
12~18个月:
能开口叫“爸爸”、“妈妈”,还能说出更多熟悉的人或事物名称;
能理解的词汇越来越多,远超他们能说出的词汇量……
18~24个月:
宝宝会痴迷于各种声音,这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基础;
词汇量激增,开始掌握组词的能力,如“不喝水”,“要neinei”;
能够和别人进行简单的对话……
积极开展各种“词汇输入”
对宝宝来说,丰富的词汇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词汇输入”可以来自日常对话,也可以通过阅读绘本、指认事物积累:
为宝宝准备一些适龄的绘本,并尝试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他共同阅读。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让宝宝意识到,每个物体都有名字,“这是冰箱”,“那是电视”,也可以为宝宝介绍这些物体都有什么属性。
总之,多向宝宝描述这个世界吧!
不要急于纠错
发音不准确,把“是”说成“系”,“奶奶”说成“来来”,这都是正常的!
宝宝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发音或词语使用错误,不要急于纠正宝宝,更不能嘲笑宝宝的发音,这可能会打击宝宝的积极性,让宝宝感觉受挫,导致“不愿开口”!
家长可以回避纠错,通过重复正确发音和用法来引导宝宝。
家长不要太“善解人意”
新生儿出生后,经过数月磨合,绝大多数妈妈,都能很快了解宝宝各种哭声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
随着宝宝长大,养育者(妈妈、爸爸或奶奶),也能明白宝宝小手朝门口一指,就是想出去玩了;宝宝哼哼唧唧,就是想喝奶了。
家长这么“善解人意”,宝宝自然不会认为说话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因此,家长有时不妨延迟响应,或故意曲解,比如宝宝哼哼唧唧想喝奶,家长可以故意问,“你是想看书吗?”观察宝宝会想出什么办法向你表示他的需求,随后,再假装恍然大悟的样子,给宝宝喂奶。
当然,并不是必须要等宝宝说对了才能喂奶,这样太强人所难了!
喂奶的同时,可以认真对宝宝说,“喝奶”,通过反复强化,增强宝宝对“喝奶”这个表达的印象,让宝宝明白,“说话”是最能让家长理解自己需求的方式!
2~3岁 语言的爆发期
2岁:
掌握和使用的词超过100个,开始能说出有2~5个词语组成的句子;
能根据指令指出相应的图片或东西;
能重复家长说的词语或短句……
3岁:
开始掌握大小、数量、颜色、形状等各种概念;
能基本理解成人的对话,能和成人进行对话;
词汇量积累得越来越多,开始爱提问、能回答、懂问候、会告状……
引导孩子讲述或描述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多说”!
家长可以经常陪孩子聊天,给孩子唱歌、读书,甚至引入故事机、动画片等,有益于提高孩子对交流的兴趣、词汇量的积累、语言表达的规范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在陪伴孩子阅读绘本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复述听过的故事或情节,在讲完故事后,还可以和孩子开展讨论!
ps: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尽量使用便于理解的短句。
比如,在阅读完《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后,可以和孩子聊聊:
“你来听一听:妈妈肚子里,有没有小精灵打呼噜的声音?”
“小精灵在干什么呢?”
“小精灵最爱吃什么呀?”
鼓励孩子和别人交流
语言是通过反复沟通、交流习得的。
除了家庭环境,家长还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营造不同的交流和活动机会,让孩子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学习运用语言:
-
鼓励孩子向他人问好,学会简单的寒暄“套路”;
-
让孩子帮你传达一些简单的信息,比如“点菜”、“买单”、“打包”;
-
带孩子参加朋友之间的家庭聚会,让孩子有机会学习你与他人的交往方式……
这些烦恼,你有吗?
孩子分不清“你”、“我”、“他”怎么办?
一般来说,孩子要到36月龄左右,才能较为准确地用“你”、“我”、“他”来指代周围的人,特别是能正确使用第三人称“他”。
幼儿能够正确使用“你”、“我”、“他”,是以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的。因此,孩子一般在2岁左右,能够最先分清“我”。
在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刻意通过一些情景对话,让孩子明白“你”、“我”、“他”之间的区别。比如,妈妈问爸爸,“你吃苹果吗?”爸爸可以回答,“我不吃,你吃吧!”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了范本,孩子自然就能模仿起来,并熟练运用。
如何判断孩子语言发育迟缓?
一般来说,孩子会在1岁左右开始说话,稍迟一点也属于正常现象。
2岁左右的孩子说话口齿不清、错误使用字词或句式是很正常的现象。
至少3岁前,家长都要连蒙带猜才能弄明白孩子究竟说的是什么,而有些发音错误甚至在其学龄前期都是一直存在的。
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能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
-
随月龄增加,孩子的语言能力进步不大或不明显,长期只会说简单的字词而不会说句子;
-
用一个声音或一个名称指认所有东西,这种状况并未随月龄增加有明显好转;
-
无法指认常见物体,即便在家长的引导下也无法很好地完成要求;
-
对大人的问题无法正确地做出反应,而只是模仿问题的一部分字词或句式结构,比如当被问到是否吃饭时,不会回答“吃饭”,而是重复“饭”这个词……
总的来说,如果孩子的问题不在发音,而是表现在说话积极性不高或对声音的反应异常,则需要家长谨慎对待、持续观察,必要时带宝宝就医筛查。
小编说
孩子学说话,当然可以秉持“水到渠成”的态度。
不过,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能够让孩子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更流畅的表达,甚至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