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菜单

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孩子自信是好事,但别让孩子变成自恋狂!

发布日期:2022-04-17 15:05:55编辑:艾艾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只要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里输入这几个字,就可以检索出很多篇教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自信的文章,这也反映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在自信心这方面的培养。

有个朋友是艺术机构机构的老师,经常给孩子教授舞蹈课,她就和我说,现在的家长都拼命的让自己的孩子去展现自己,绝不会错过任何一个露脸的机会,所以让孩子参加各种少儿歌舞比赛,甚至在兴趣班里也希望孩子能得到额外的关注(让老师多点他们的孩子回答问题)。

朋友说上周就有一个家长在下完舞蹈课时对她说,她的孩子不爱说话,很内向,不懂得表现自己,希望老师多点她的名字,多让她上台和老师一起跳,她的舞蹈练得很好的,就是不愿意展现自己,希望老师多给她机会来锻炼孩子的自信心,让她变得大胆一点。

事实上,这个孩子不是不自信,而是属于那种对自己的世界比较专注的小孩,朋友说,这孩子上课经常天马行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自嗨,常常舞蹈的舞步也是会随意变化,不跟老师的节奏来。好几次叫她名字也要一会儿才会答应,表情也是很呆萌呆萌的,感觉她在做梦一样。

这也让我想起我之前遇到的另外一个家长,他的孩子在课堂上是属于比较安静的,不太会主动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只会偶尔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回答问题,而且回答的也还不错,可这位家长觉得孩子是不自信,不像别的孩子嗓门儿大,能说会道的,于是就对他的老师说,希望可以多刺激他(多点他回答问题,让他自信一点。)

可事实上,这个孩子也并不是不自信,只是他只对自己有完全把握的问题才会举手回答,自己不懂的一定不会举手。而有些孩子即使不懂,为了让大家关注自己,也会举手大声回答问题,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

关于后者孩子的行为,当然,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是很有必要的,但前提是教会孩子在对自己的能力有把握的情况先,或者一件事还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去做大胆的尝试会更好,否则这样的尝试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一味的强调要让孩子大胆的表现自己, 展现自己真的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吗?或者说需要刻意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吗?

其实,现在的孩子基本上不存在胆小,不自信的这种人格缺陷,现在的孩子尤其是 00后一代的孩子生活在市场经济更成熟、改革开放成果更丰厚的时代,根据《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16年显示的一项调查表明, 00后孩子从小就有着超强的自我意识,更看重个人价值的满足。

从真人秀、追星、失控的消费主义到物质主义……或者说国外所谓的“我时代”(Generation Me),都可以看到剧烈的社会发展带给孩子们的影响。

可以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帮助孩子完成自信自尊的心理建设并不难,反倒有很多的资源和方式去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各种才艺表演,特长表演早已让孩子们身经百战,加上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也都与时俱进,早已不是什么Tiger Mom/Dad了,都变成了变成了民主的Nice爸妈, 更是对孩子自信,自尊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比起培养孩子自信,我觉得家长们更要注意如何不要让孩子过于自信而变得自恋。关于什么是自恋,在心理学上关于自恋的解释是:自己对于自己过分自信过分自满的一种陶醉入恋的心理表现。

一些研究显示

近四分之一的青少年都有自恋的症状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红人蛇精男刘梓晨,他就是典型的自恋狂,对自己已经变形的整容脸有着谜一样的自信,尖到不行的锥子下巴,比牛还大的眼睛,不和谐的脸部比例,在他看来是好看,是帅,是美,并且对于外界的质疑和评价完全不care,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和网友隔空互怼。

曾经看到刘梓晨在参加一档综艺节目海选时面对蔡康永的提问,他的整个表述还是停留自己对自己无比肯定的世界里,就像一副没有灵魂的空壳一样!

所以问题来了,该如何培养一个自信而不自恋的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自信

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优势和劣势有着清晰客观的认知,相信自己的优势(或者长处,亦或优于别人的地方)有价值,能够造福于别人或者社会,但同时对自己的劣势,不足之处也不刻意回避。

深知自身所长,发自内心的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而过分吹捧自己的优势,对短板完全忽略就是自恋了。(参照刘梓晨)

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美国心理学家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和埃莉诺·麦考比(Eleanor Maccoby),在深入了解了几百上千个家庭的教养方式之后,把父母们划分为最基本的四种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专制型、忽视型。

其中权威型的家长是最受肯定的类型。

这类家长帮助孩子与自己内心的“真我”相连,即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才能。不会让孩子沉浸在夸大其词的自我认知中,也不会对孩子的弱点或问题行为视而不见。

而是帮助孩子构建一个真实客观的自我认知,充分认识自我,充分认识自我也就意味着“知道自己是谁”,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个人的生活选择中做出真正与自己性格、能力及天赋相匹配的决策,而不是基于虚假过高的自我认知之上的,不切实际的决策。

因为,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但并不是与众不同。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奶粉事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