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每个被逼着打招呼的宝宝,内心都藏着这样的秘密
发布日期:2022-04-17 22:06:12编辑:乐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这段时间,新家装修,喆爸平时要上班,“监工”任务自然是落在我肩上,每天都要去装修现场和师傅们沟通情况。这天,在新家那边的电梯里,偶遇一个奶奶领着孙子下楼。装修开始前,我曾拜访邻居,为装修期间的噪音干扰向大家致歉,那时就跟这位奶奶见过面。所以一进电梯,我就跟老人家打招呼,老人一边回应我,一边低头拉扯孙子的手,让孩子向我问好。
小男孩儿两岁半了,看看我,不张口。奶奶急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怕生呢?这个阿姨住咱们楼下,之前还去过咱家,你忘记啦?快跟阿姨问好!”
我连忙打圆场:“小朋友和阿姨还不熟,所以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没关系,多见几次就熟悉啦!我家有个小哥哥,以后你们俩可以一起玩。”
转眼,我到了。出电梯时,楼上奶奶还在教导孙子对人要有礼貌。
老早之前,就有妈妈微信上讲过被亲戚奚落的故事——
过年时,她带着2岁的女儿去太奶奶家聚餐,虽然已经提前给孩子做了思想工作,让她到时候听妈妈的话,和姑奶奶、姑爷爷、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说过年好。但面对并不怎么熟悉的几十口人,孩子刚开始还配合,到了小姑奶奶那里,无论如何引导,孩子的小嘴巴都抿得紧紧的。
尽管这位朋友一直说抱歉,但小姑奶奶还是把“胆小鬼”“不懂事”的外号给孩子扣上了。这件事以后每次聚餐,都拿来取笑孩子,孩子自然就越发不和她亲近,最后发展到看到她扭头就走。原本生活不如意的小姑奶奶,甚至开始说孩子是大人态度的一面镜子,说“反正自己穷,总是被人瞧不起的”。
其实,孩子不肯同陌生人打招呼,跟有没有礼貌没关系。从“认人”开始,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不同阶段的“认生”。
1岁左右,多数孩子会有明显“认生期”
跟好几个妈妈聊过这个问题,大家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有过“认生”表现。
有的孩子三四个月时就已经开始对照顾自己的人,比如妈妈、姥姥或奶奶表现热情,而对跟自己相处不多的爸爸或爷爷则表现冷淡;
多数孩子半岁以后已经能明显区分家人和外人,看陌生人的目光会充满警惕;
还有的孩子对陌生阿姨的热情招呼尚能保持镇定,但是看到不熟悉的叔叔凑过来,立刻就会哇哇大哭……
德国教育学专家Christiane曾说:宝宝的认生期随着他的成长而自然产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认生期就到来。
没错,“认生期”伴随孩子成长而自然出现,是孩子心智发育尤其是记忆力正常发展的标志之一。
当你发现孩子开始认生,说明孩子已经具备初步的记忆和辨别能力,他开始能够记住熟悉的面孔,区分陌生的面孔,甚至能够辨别一些面孔的明显特征。比如那些喜欢阿姨不喜欢叔叔的宝宝,就是对男女面部特征有自己的判断。
同时,“认生”还是宝宝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能力。当他意识到家人和陌生人是不同的个体,很多宝宝都会害怕陌生个体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用闪躲甚至哭闹来向家人传递自己的情绪,以此得到保护。
所以,“认生”其实是一个信号,意味着孩子的记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养育者,我们在觉察到这个信号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帮助孩子进一步发展记忆能力和社交意识。
增加外出活动时间多带宝宝出去遛弯儿,尤其是社区广场、花园绿地等人多、小朋友多的地方,让宝宝多接触新鲜有趣的环境,感受不同人的面貌和声音。
多参加集体活动大人们的聚会,也可以尽量带宝宝参加。宝宝看似懵懂,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周围人和环境。大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宝宝会看在眼里,等他们大一些,甚至会主动去模仿和学习。
从这个角度讲,大人的集体活动对宝宝适应陌生环境和发展社交意识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几个家庭一起带孩子出席的活动,有同龄人在场,宝宝更容易感到放松。
维护宝宝安全需求带宝宝外出玩耍或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场合不要太过嘈杂,尤其要避免众多陌生人七嘴八舌围观和争抢着抱孩子、逗弄孩子,这种不尊重也不了解孩子心理需求的行为,只会增加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
3岁左右,孩子可能会突然变得“认生”
S的女儿还有两个月就满3周岁了,1岁前也曾经历过“认生期”,用S的话说,女儿比同月龄孩子更为敏感,面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时表现特别谨慎,总是眉头紧皱,一副严肃模样。
还好S是自由职业者,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几乎每天都会约小区里的同龄妈妈一起带宝宝外出活动,有时在社区公园里玩耍,有时在附近商场里逛一逛,如果天气不适合外出,就会和其他宝宝约在家里玩。
在这种规律的社交活动中,S的女儿起初很“慢热”,每每聚会快结束时才High起来,放开手脚玩耍。但随着渐渐长大,孩子融入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就算是和不认识的小朋友在一起也能迅速打成一片,外出碰到人打招呼这样的事,也总是落落大方,从不打怵。
然而,就在不久前,S跟我诉苦,说女儿突然不爱理人了。在小区里玩,总是自己玩自己的,不再主动去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遇到人让她问好,她要么不理不睬,要么直接给你来句“不要”。S很着急,为什么孩子的社交能力突然倒退了?
其实这不是倒退,而是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有了新的进步。
咱们在曾经推送的文章《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社交能力,做好这件小事是关键》中,分析过孩子在“Terrible Two”阶段的心理状态:
一岁半以前,孩子的走、跑、跳等行动能力有限,更多时间是在观察周围环境,力所能及去模仿。
而到了两三岁,随着语言和身体运动技能的迅速发展,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所能,每天所作所为都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我到底还能做些什么?
事实上他们对自己也总能有新发现:我可以倒着走;我用一只脚也能跳起来;我这样拿勺子也可以把饭送进嘴里;我能憋住尿……
所有这些大人眼中的调皮捣蛋行为,他们乐此不疲,总是努力用有限的语言和出格的行动去强调自己的能干和与众不同。
于是我们看到,那个曾经的乖小孩,动不动就把“不要”挂在嘴边,他们可不管什么面子不面子,对不熟悉的人绝不打招呼,对不顺眼的人绝不理睬。
而且,越是对自己有信心的孩子,这些表现越突出。
孩子“认生”,不是“没礼貌”那么简单
我的前同事G,也曾跟S一样,被孩子突如其来的“不懂事”和“没礼貌”弄的晕头转向。
当时G的儿子也就3岁多,周末跟她来编辑部,对我们的热情招待不理不睬,让G好不尴尬。对儿子这种令人头疼的行为,她恶补了一堆育儿知识,决定采取“三不原则”:不打、不骂、不放任。
G跟我说所谓“不打”,是不想以暴制暴,让孩子把动手当作解决问题的方式;
所谓“不骂”,是批评时不使用侮辱性语言,不伤孩子的自尊,也不随便扣帽子,不给孩子贴标签;
所谓“不放任”,是每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行为时,父母都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子。
那段时间,G带儿子外出前会跟儿子交代清楚今天要去哪里,会遇到谁;见到对方后,她会很正式地把儿子介绍给对方,同时自己先送上礼貌问候。平时路上遇到认识的人,G总是热情问好,虽然不勉强儿子也问好,但过后一定会跟儿子解释清楚那是谁,为什么妈妈要跟他打招呼。
现在G的儿子已经8岁,不久前我们见过一面,小男生热情懂礼,很有分寸地照顾着比自己小的喆同学,跟当年内秀的小盆友判若两人。
“认生”或者“不认生”,都怕过犹不及
在“认生”这件事上,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不完全一样。
有的孩子去陌生的地方、见陌生的人,基本不肯松开妈妈的手,别人逗逗他们,就反抗或哭泣;有的孩子刚开始时很谨慎,但给他们点时间,就能慢慢融入新环境,和小伙伴打成一片;还有的孩子跟谁都“自来熟”,我家喆同学就是这种类型,所以我需要重点培养他的界限感、分寸感。
这些差异跟孩子的先天气质有关,可以通过合适的养育方式来引导和改善。
那些严重“认生”的孩子,需要父母为他们创造更多样化的社交环境,并且要兼顾孩子的承受力,循序渐进,多多鼓励,不要勉强孩子立刻就能接受和融入新环境。
如果孩子过于“自来熟”,就要注意帮他们树立安全意识。要知道,当孩子进入陌生环境,遇到陌生人,保持适度距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