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四招避免“暴力”孩子!
发布日期:2022-04-19 11:04:49编辑:乐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很多父母觉得很奇怪,他的孩子从小捧在手心长大,不曾被打,也不曾看过别人被打,为什么进了托儿所、幼儿园后会动手打人?他从来没有模仿的对象,这个暴力的动作是从哪里来的?
孩子为什么会从天使变成“暴力狂”
孩子出现暴力行为,通常在孩子刚会走步的时候就开始了。手腕关节、肩肘关节等部位开始慢慢松化,孩子身体意识加强,孩子会做出拿着东西连续敲打、让东西发出声音、把东西扔到地上等行为,家长可能会有严厉的眼神和语气去制止孩子。这时的孩子刚开始理解因果关系,发现自己的动作可以让东西活动,或者掉下发出声音,所以会一会儿试试这个,一会儿试试那个,再加上家长语气声音变化,发现每次试都一样的反应,于是就是重复扔或者敲打的动作。这个阶段孩子的暴力行为,只是孩子求关注和想要控制爸爸妈妈的小招数。
两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语言能力,却不能适当表达。在沟通时,虽然可以明确听懂别人的话,但因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时间过长,且语言能力弱,很难用语言去表达自己感受如何。因此,一旦孩子感觉到被侵犯,孩子的第一反应是要用动作而不是语言去捍卫自己的物权,很容易产生打人等暴力行为。
对于更大的孩子而言,如果身上依然存在暴力行为,那么很大程度上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暴力元素的影视剧、父母的言语暴力或者父母之间的暴力,都会无形中让孩子去模仿。与此同时,孩子会对暴力产生内在的认同,崇尚“强权即真理”,久而久之孩子很有可能会变成大人眼里的暴力狂。
想要让“暴力”孩子变温柔,关键是要找出孩子暴力的根源,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引导孩子采用正确的表达方式。
1、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不要太溺爱孩子,当孩子学会说话之后,家长必须要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主动去满足。否则,孩子会以为所有人都跟家人一样理解自己的需求,可是当孩子接触了除家人以外的其他人,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时,孩子会变得苦恼,生气哭闹,出现暴力行为。此外,如果孩子没有其他的途径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会使孩子转而以暴力表达不满。
在孩子早期,可以将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分成三类训练:一是欲望表达,让孩子说出“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二是情绪表达,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之后表达出来,说些“我很开心,我很生气”之类来表达自己情绪,因为情绪是抽象的,意识到都有一定难度,所以这种训练可以让孩子的语言能力上一个台阶;三是经历表达,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经历,这样随着时间的延伸,加强对过去、将来的理解,使孩子有时间观念。
当孩子不能有效表达时,可以把自己当成孩子的镜子,用孩子的语气替孩子表达,充当孩子的翻译和配音,将孩子的感受说出来。比如孩子提走了玩具,家长也踢走玩具并说“我不喜欢这个玩具”或者“我生气了”,做出一个表达的示范。
2、锻炼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
家长要了解孩子发育所处的阶段,并对这个阶段正在发育的部位进行适当的锻炼,以增强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削减孩子的暴力行为。处在手腕发育期的孩子,喜欢扔东西。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报纸球、海洋球等训练他控制手腕的能力,否则孩子可能会出现用手打别人的暴力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跳舞等大运动,增加手部的控制,同时强化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意识,淡化暴力行为。
孩子的暴力行为,也有可能是因为发育过程中过盛的精力无处发泄,造成动作上的冲动。此时,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大活动量的运动,结合孩子的兴趣开展一些运动项目的训练,比如跑步、踢球、练跆拳道等,让孩子的精力得到有效的发泄,暴力行为也会显著降低。
3、制定一些防止暴力的规定
在发生不合适的暴力行为时,进行适当的惩罚。比如做了不当的行为,就将一些有趣的事物取消,并立下规矩。或者如果还有类似暴力行为就不允许进入某些范围跟同伴玩,等冷静了没有这些不当行为了再允许孩子进行这些活动,让孩子意识到不当行为是会耽误自己的乐趣的,也意识到暴力并不是合适的解决措施,继而放弃暴力转向表达。
4、家长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与他人有语言冲突、言语暴力、行为暴力等,不给孩子一种“可以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印象
在孩子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暴力场面的出现,比如,不要给孩子浏览拳击的画册,或者让孩子玩格斗游戏。电视台报道的各种枪击案和人质劫持等,尽量不要让孩子看。其次,在大街上路遇了暴力场面,比如某些人在斗殴时,一定要注意告诉孩子这些场面是不对的,打消孩子的疑惑或者模仿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