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用啊?!那是你对孩子用了假共情
发布日期:2022-04-19 22:04:59编辑:艾艾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常常听到有父母说,我对孩子都已经共情了,但是,没有什么用呀,孩子的情绪管理并没有变好,有时反而更难哄了。也有妈妈说,孩子乱发脾气,打又不能打,讲道理也没用,只共情他了,希望他能快快乐乐的,我都快憋出内伤了,我的情绪怎么办呢?
显然,这均不是共情,这是只是伪装的共情套路而已,是我们误读了共情。共情的目标并不是让孩子赶紧把负面情绪赶走,恰恰是要允许孩子体验负面情绪,我们可以陪伴、支持他从负面情绪中复原到正常水平。
孩子因为成人的共情,可以更快地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只是共情自然而然的副产品而已。如果只想着让孩子赶紧转悲为喜,马上快乐,这并不是共情。我们或许都有类似体验:假如当伴侣说,“我都这样了你怎么还生气,还难过”时,你肯定不会体验为被接纳和共情的。
什么是真正的共情?
对孩子的感受感同身受并允许孩子体验情绪
1、共情不是把孩子从负面体验中拯救出来,而是允许孩子体验负面情绪。
父母在孩子快乐开心的时候,通常都能与孩子同乐。然而,困难的是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能否稳定地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
比如,孩子因为被拒绝某个要求而生气,因为拼的乐高一下子散了而哭泣等。许多时候我们可能看到哭泣生气的孩子,会心生烦躁或者心生难过。因此,在这种不舒服感觉的推动下,我们想要自己感觉舒服些,往往会想把孩子从负面情绪中拯救出来,在孩子负面情绪的压力下妥协,答应要求,赶紧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或者转移注意满足别的要求等。目标就是一个,让孩子不要再体验负面情绪。
通常的结果,一种情况是孩子可能脾气很大,甚至夸张表达情绪,自我中心。因为成人不想要他有负面情绪,如果他有甚至很痛苦,成人就会妥协让步,负面情绪成了他达成目标的方式。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孩子小心翼翼,敏感焦虑,压抑负面情绪。因为他的负面情绪会让成人焦虑担心,有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从而压抑隔离。
但共情恰是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是当你痛苦时,我理解你,当你哭闹时,我仍然爱着你。当你哭泣时,我也仍然爱着自己。不会觉得你可怕,也不会觉得自己很糟糕。
2、共情不是说出“我理解你”这些对的话,而是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
有父母说,我也接纳他的负面情绪了,也说我理解他了,但仍然没有用呀。显然,父母所说的接纳和共情,只是一个拿来的工具,并非真正的从心里的共情和同理。
你共情的目标不是孩子这个人本身,而是用共情这个工具,让孩子停止负面情绪。因此,共情一定要看到孩子这个人,他此刻所经历的挫败、愤怒和伤心等,有这些负面情绪是自然正常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说“我理解你”听起来很“对”的话,而是让孩子体验到“你理解他,即使他现在处在负面情绪中,他仍然不被拒绝和抛弃”。
他特别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会有失望甚至愤怒,这是自然的。他以为自己可以做的很棒,结果失败了,很受挫也是自然的。这就是生活中自然的体验呀,既然是生活自带的,孩子当然有权利体验负面情绪。
有时,也许我们根本不需要说什么,只需要拍拍孩子的肩头,一个拥抱,一个理解的眼神,给一个允许的空间,无言的陪伴。只要我们的心是共情的,理解的,孩子通常能够更快的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这也是一种情绪复原的能力,是孩子提升情商,身心健康,乐观快乐的最重要能力。
想要拥有快乐,要先能够允许悲伤,这是最近的通道,没有捷径。而共情则是这条通道中的重要支持。
共情有什么用?
与孩子的负面情绪和谐相处、化解情绪
1、共情帮助我们不惧怕孩子的负面情绪。
我是见不得孩子难受,他一难受我比他还难受。
我最见不得他哭,他一哭,我这心就烦躁起火。
我一看见他生气,我就恨不得用一种强大的力量压制住他的气。
我和孩子相处时,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句话或哪件事让他不高兴。
.......
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开放的态度拥抱负面情绪,自然就不会再惧怕了。
2、共情使我们不与孩子的负面情绪对抗。
如果我们了解情绪,可能我们就会有不同的选择。负面情绪是我们体验自己为自己的一部分,当我们与孩子的负面情绪对抗时,就相当于与孩子真实的自己对抗。要么引来更剧烈的反抗,要么孩子将来与自己对抗内耗。而共情则是与负面情绪面对面,和谐相处,化解情绪。
如何共情?
先接纳并处理孩子的情绪,不要就事论事
1、对情绪命名或者直接谈论情绪本身。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帮助孩子看到情绪,并提供表达的机会:“我看到你被拒绝了很生气是吗?我看到你手握拳头,是不是很生气。我看到你有些失落”。
对于小点的孩子,可以帮助孩子给体验命名。
“你的玩具被小朋友抢,生气了?”
“我看到你流了眼泪,难过伤心了?”
谈论情绪本身,就是情绪被看见,共情的过程。父母的态度很重要,一定要平和接纳地谈。如果忍着火气说,孩子感受到不一致的信息,就不是共情,而可能是质疑,评判等。
2、先处理情绪,不要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在某些情境下是真理,但对于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要先放下事情。孩子有很多时候发脾气是试图沟通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把他看成沟通方式,就可能透过事情看到孩子的情绪,情绪处理了,事情往往就不重要了,甚至就不用处理了。
一个小孩子说:“我要杀了谁谁”,结果妈妈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太可怕了,怎么这么暴力,万一将来反社会怎么办”,瞬间一万种可怕的结果出现。
于是接下来,妈妈可能会针对杀人这件事情做工作,“你不能这样,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以后不可以这么说,也不能这么想,这么说是不对的,朋友之间有矛盾是自然的,要相互友爱”等。
妈妈说的这些话都是很对的,但是,一定不会有什么用的。如果妈妈能够透过孩子的语言,看到孩子背后的愤怒情绪,先处理情绪可能就会不一样。
“我看到你好像很生气,以至于都想杀了谁,是这样吗?”孩子通常会说“是”,情绪被看到那一刻,愤怒就会得到安抚,力量就会减弱。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让你如此生气?”,孩子能够说出来情绪,相应的可怕的事情通常就不需要做出来发泄情绪了。此时,妈妈才有机会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看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即使帮助,也得孩子信任我们,才可能达成。否则,孩子觉得我们和他都不是一伙的,他怎么可能相信我们会帮助他呢。
想一想,我们心情糟糕的时候,是否有过很多次疯狂的想法。我们大多只是把它留在想法里。如果有人能够真诚地倾听我们想法背后的那些情绪,情绪被化解,那想法的实施就更不需要了。
3、把情绪和行为分开:情绪是信使,永远没有对错,行为则有对错。
许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接纳情绪,可能有些担心,如果我接纳了他的情绪,是不是就等于认可了他的行为。其实,这是两回事情。
情绪就像内心变化的温度计,它的高低反映了内在的状况,所以它永远没有对错,它是关于我们自己内心状况的信使。我们要做的不是灭了信使,而是先要了解信使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然后,如何达成则有很多种选择,有的是合适的,有的是必须禁止的。
共情之后怎么办?
引导孩子学习处理负面情绪
1、引导孩子用安全的方式表达情绪。
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生气而砸东西,甚至打父母。
作为父母,我们先看到情绪:我理解刚才这件事你很生气(情绪被看到,被谈论,即是被处理),想发泄出来。你可以哭出来,也可以喊出来,说出来,或者画出来,写出来等都可以。但你砸东西,打父母来发泄是不被允许的。
态度要温柔温和,温柔才更有力量,温柔也会给孩子一个安定的感觉。如果气急败坏,我们和孩子一样处在同一个情绪层级上,就无法真正地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力量。
行为选择的原则是安全的方式:不能伤害自己,也不可以伤害他人。
如果孩子的情绪特别抓狂,以上方式不行,可以用枕头,沙发,被子等软物,让孩子击打,发泄体内燃烧的怒火。
2、与孩子一起对情绪过程进行回顾,让孩子学习处理情绪。
当孩子慢慢从负面情绪中恢复,理智才开始能够工作。
尤其对于年龄大些的孩子,他们也要有意识地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做情绪的主人。对刚刚经历的过程进行回顾,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学习,效果往往会更好。
学习用用语言描述情绪、理解情绪。比如,刚才因为什么你开始生气了,生气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像一团火,从哪开始冒出来的,升到哪个位置的时候你觉得最厉害(可以结合身体比划一下,也可以用孩子可感的比如能量格,什么时候愤怒到达满格了等),这个过程是孩子学习用语言描述情绪、理解情绪的机会。
共同讨论化解情绪的方法。“这时候你需要做些什么可以帮助你把生气的格降下来”,这是讨论化解情绪的方法。如果孩子说不出来,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孩子选择。经历多次这样的回顾过程,孩子在陷入负面情绪时,会启动这些化解情绪的方法,帮助他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和儿子曾经讨论过,我问他,“当你故意走到我身边去撞我时,是想让我拥抱你是吗”?他点头。我说:“但是,当你那样表达时,我以为你不想让我靠近你”。“下次,如果你希望妈妈给你一个拥抱就可以化解你的生气时,你可以告诉妈妈,妈妈很愿意拥抱你。”儿子同意。后来,他刚开始生气时,有好几次能够停下来跟我说:“妈妈,我需要你的拥抱”。我拥抱他,很快情绪就得到缓解。
学习直接表达情感需求。此处需要强调一点,直接表达自己需要拥抱和爱,对于我们许多家庭是不太习惯的。成人为了避免感受到被拒绝,习惯用指责或者愤怒的方式呼唤爱,用讨好的方式换取爱,希望对方能够透过我们的情绪读懂需要,并靠近我们。然而,事实通常是两败俱伤。孩子也容易习得这些挫败的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
因此,方法只能提供一个方向,最终的落脚点是,当我们的情绪被触发时,如何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通过想要改变孩子的情绪缓解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