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帮助孩子做到,比惩罚孩子没有做到,重要100倍!
发布日期:2022-04-24 20:02:50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一说到孩子不听话,出现“问题”行为,很多父母都头疼,谁都想把自己家孩子教育好,可到底怎么管教才有效呢?说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听啊!
对父母说话态度差,动不动就发脾气......
爱动手打人,叫TA吃饭TA打人,不让TA看动画片TA也打人,一有不如意就打人啊......
天天要孩子收拾玩具,TA就是不收拾.......
天天把不喜欢吃的饭菜往地上扔,就是不改......
有的家长会想,我是不是应该惩罚一下孩子,TA才会按照我说的做?还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动用威胁的手段,强制孩子就范。
惩罚又有用吗?我想把下面我最喜欢的这段话分享给大家:
这段话来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Tom Herner的著作《The Inspiring Teacher》:
“如果一个孩子不会阅读,我们教TA。”
“如果一个孩子不会游泳,我们教TA。”
“如果一个孩子不会做乘法,我们教TA。”
“如果一个孩子不会开车,我们教TA。”
“如果一个孩子行为不得体,我们...教TA?还是惩罚TA?”
“为什么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回答得像其它问题那样干脆?”
要知道,孩子出现所谓的不得体行为,即不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没有人与生俱来就懂得大人社会的那些规矩。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得像天使一样,不大吵大闹,不活蹦乱跳,行为举止彬彬有礼,还特会为别人着想,做什么都得体,那才叫不正常!如果有人对孩子抱有这样的期待,那得先反省自己了,是你的期待太过不现实,而不是孩子的问题太多。
好的行为是家长教出来的,
而不是惩罚出来的
正如教会孩子自理算数游泳弹钢琴一样,父母和教育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用耐心花时间去教授孩子什么才是得体行为,帮助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受别人欢迎的人。
当孩子不愿意捡起自己摔到地上的东西时,最理想的做法不是拼命命令孩子捡起来,不是威胁孩子不捡起来就会怎样怎样,不是惩罚孩子明天不准吃零食,而是——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把正确行为做一遍!
在试图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
1. 向孩子示范正确的行为
2. 用身体帮助孩子做到(像德国园长那样轻抓着悠悠的手捡起摔在地上的娃娃)
3. 实在做不到,要承担自然结果(这也算是一种“惩罚”吧)
坚持重复,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习惯。
实操例子
1孩子说话态度差,怎么教?
妈妈扫地时挡住了电视机里的动画片,立刻大吼大叫:“让开!你挡住我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温和地告诉孩子:“你刚才的说话语气很没礼貌哦,妈妈听了很不舒服,我们尊重你,但是希望你也懂得尊重我们的感受,刚才的情形你可以换个方式说 ‘妈妈你挡住我了,请你让一下。’ 这样妈妈更能接受。”
然后,妈妈可以假装继续在电视机前扫地,等待着孩子的变化。其间用语言提醒孩子:“如果有人挡住了你,你可以怎么说来着?” 如果孩子一直做不到礼貌地请求,那就一直挡着,或者把电视机关掉。这个属于逻辑后果,是做不到就必须承担的。
这一招,是我见过的德国人最常用的方法。
德国人特别注重孩子的教养,体现之一就是对礼貌用语的使用,从孩子会说话起就开始了。
如果孩子说:“Ich will...(我想要)”,德国父母马上在旁边提醒:“Ich m?chte(比“我想要”更委婉的表达方式)”
如果孩子指着苹果对父母说:“给我苹果!” 德国父母马上提醒孩子应该这样说:“可以请你把苹果递给我一下吗?” 总之,不断的重复,不断的示范。
当有一天孩子又忘了使用礼貌语时,父母小心提醒:“你好像忘了一个很重要的词哦。表达请求时该怎么说?” 直到孩子说出“请”字,才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孩子,同时嘴上表扬和肯定孩子改正之后的行为。
咱们中国人不用在家人之间“请”来“请”去的,但向孩子示范如何用有礼貌的语气表达请求还是很重要的。要点是,遇到不对的语气和说话态度时,立刻提醒孩子“想一想可以怎么说才更好?换个更好的表达方式”,孩子如果不记得,就示范一遍,然后要孩子自己重新说一遍。做到了,再满足TA的请求,同时表扬正面行为。
2孩子爱打人,叫TA吃饭TA打人,打断TA玩游戏也打人,怎么教?其实孩子之所以爱打人,是因为TA没有学会其它更好的表达反对意见的方式,所以只好用打人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来拒绝别人。这其实是培养情商的绝佳机会——遇到冲突,是通过沟通斡旋解决,还是诉诸武力,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情商。
第一步,我们要先看到孩子打人背后的动机;第二步,制止打人的动作,轻搂着孩子的胳膊或者温柔地握住TA的手都可以;第三步,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第四步,强化正面行为。
如因玩得正投入被打断而生气打人,那可以抓着孩子的手,告诉TA可以这么说:“我不喜欢你打断我!我正在玩XXX...” 即使孩子小,还不会说话,家长用语言把孩子的心理需求描述出来,让孩子感到被理解的同时,也是在向孩子示范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确实家长也不应该在人家玩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叫TA吃饭嘛,提前通知可以避免孩子反应过于强烈。)
如果孩子因为争抢玩具而打人,那可以教孩子说:“STOP!请不要碰我和我手上的东西。我玩完后会给你。”
如果孩子想拿别人手上的玩具,导致人家孩子哭了起来,要教孩子拿别人手上的玩具之前,先问一问别人:“可以把这个玩具给我玩一下吗?现在轮到我玩了,我也想玩。”
如果孩子玩滑滑梯时推了坐在前面的孩子,看到孩子的动机是嫌前面的孩子太慢,可以教孩子说:“请你快一点,我等着好着急。”
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先挡住孩子的手,预防TA出手(不给TA出手的机会),同时提醒孩子:“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怎么说?” 当孩子成功用语言化解冲突时,别忘了及时表扬和肯定。
3天天要孩子收拾玩具,TA就是不收拾,怎么教?
孩子的大脑其实是不能理解为什么玩具是一定要收拾的,因此,原因虽然我们要解释,但却不能指望孩子能真正理解。要把收拾玩具当成规则执行下去,需要家长把这件事当成习惯来培养——这意味着每天做,不断重复。
在收拾玩具的执行上,最忌讳的就是,大人只是嘴上说着要孩子收拾,可是当孩子没有行动的时候,就不了了之了。
希望孩子做到一件事,首先我们大人要坚持下去。所以,当孩子不收拾玩具时,那我们就蹲下来自己开始收,同时呼唤孩子一起来帮忙,想办法吸引孩子参与进来(比如把收拾玩具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养成习惯。
4天天把不喜欢吃的饭菜往地上扔,就是不改......怎么破?在我们眼里,把饭菜扔地上是不对的行为,但孩子可能压根不知道不能把饭菜扔地上,说不定TA在做重力实验呢。所以,在给孩子下判决书之前,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及发展特征,诊断出行为背后的动机再对症下药。
一岁半以上的孩子能听懂基本指令了,这时候在明确告诉孩子不能把不喜欢吃的饭菜扔地上的情况下,如果还是屡教不改,就需要像德国园长那样,用身体帮助孩子做到——把孩子放地上,把着TA的手一同捡起地上的饭菜。
我们的这个动作应该是温和而坚定的,孩子也许很不情愿,所以还要伴随共情和解释原因:“妈妈知道你不想捡,可是我是提醒过你很多次的啊,饭菜丢到地上把地板弄脏了,我们要捡起来把地板擦干净,这样大家走路的时候才不会滑倒,你也不希望我们摔伤吧。来,我们一起捡吧。”
当捡起所有饭菜后,再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把地上的饭菜都捡起来了,做得很好)同时也不忘提醒一句,以后谁把饭菜扔地上的话,都要自己捡起来哦——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此处切忌孩子不捡,家长就帮着捡了。简化处理,当时是省心了,长远来看却得不偿失。说到不做到,乱了规矩,以后想执行规则只怕是越来越难!
能够做到以上这些,孩子的大多数问题基本都能化解,只是贵在家长的坚持。
如果孩子还是做不到怎么办?那就真的只能拿出杀手锏“惩罚”了。也许大家看到了今天例子里“惩罚”的影子,有一些启发,不好好请求妈妈移开,就关掉电视机;不有礼貌地请求大人递东西,就得不到那样东西——这其实都是一些符合逻辑的自然结果。
“惩罚”用得好,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用得不好,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到底如何设置“惩罚”才是合理的,也是有讲究的。这个我以后再慢慢写。不过这只是下下招,只有在试过今天上面说的方法无效之后,才需要启动!
请记住,帮助孩子做到,比惩罚孩子没有做到,重要100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