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当孩子拒绝分享时,到底要不要站在孩子这边?
发布日期:2022-04-24 23:06:39编辑:琴琴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在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
-
0~3个月、3~6个月、6~9个月、10~12个月、13~18个月、19~24个月、2~3岁、3~4岁、5岁、6~8岁各个阶段孩子的社交和感情发展的规律;
-
孩子天性不喜分享,父母当面拒绝别人是不是最好的做法;
-
3岁前孩子都是“独行侠”,那么等他们上幼儿园再交朋友吧,这样可以吗?
-
为什么3岁前的幼儿任然需要社交;
-
社交的重要意义;
-
如果引导3岁前孩子的社交;
-
父母如何做榜样?
家长带孩子外出玩耍时,经常都会遇到一种情况:别的小朋友如果看见自家小孩有好玩或者好吃的东西时,都会想来“分享”一下,而孩子往往急的哭嚷,还有一些甚至会动手打人,父母是焦躁加尴尬,如果遇上一些不懂儿童发展的大人,自家孩子甚至还会被其他家长贴上“吝啬”和“坏脾气”的标签。最近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就讲了一个妈妈强硬地拒绝让自己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所以看的很多父母很是解气。
所以,如果3岁以下的孩子本来就是自我为中心,爱打人,喜欢各玩各的,那么为了省去以上诸多麻烦,家长是否就顺其自然,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再让他们交朋友?或者,当我们自己带着孩子在小区玩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能做到像那位妈妈拒绝让孩子分享,或者说拒绝是最好的方式吗?
儿童情感与社交发展规律
3岁以前的孩子还不懂分享,这一点我非常认同,这里先帮大家梳理各个阶段儿童情感与社交发展规律。
社交发展节点
— 婴儿 —
0~3个月:此时孩子的社交行为表现在和父母的眼神接触,偶尔咿呀的发声,甚至可能会模仿你的表情。
3~6个月:这个阶段的宝宝会笑啦,很喜欢和人互动,特别是和父母一起玩“躲猫猫”,他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
注意
如果这个阶段的宝宝还不会冲爸爸妈妈笑,不和家长眼神接触,或者对与人的互动毫无兴趣,建议咨询下医生。
6~9个月:这个阶段的宝宝更喜欢熟悉的人,开始出现分离焦虑。对别的宝宝也开始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会用手轻轻的抓一下别人,或者“翻滚”到其他宝宝身边。
10~12个月:这个阶段的宝宝身边如果有同龄人,他会很高兴,但是他并不会和同龄人一起玩。他们更多是观察和模仿其他孩子的动作。这个阶段宝宝的分离焦虑会加剧。
— 幼儿 —
13~18个月: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学着说话了,因此和周围人有了更紧密的互动与联系。到18个月时,会听懂简单的指令,此时即便他们和别的孩子同处一室玩耍,也都是各玩各的,不会有什么交集。
这个时候,孩子的分离焦虑达到顶峰。
19~24个月:能通过亲吻和拥抱来表达他们的喜欢,但有的孩子就是会表现的冷漠一些,这都是正常的。在陌生的成人面前会感到害羞。开始试着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仍然不会分享。
— 学龄前 —
2~3岁 :开始有一两个比较亲密的同龄朋友,也可能会和假想的朋友对话玩耍。
在分享和轮流上有所进步,不过依然有待发展。这个阶段的的孩子可能会表现的具有攻击性,为了保护他们的“领地”和物品会使用暴力,比如打人或咬人。
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但是还做不到“换位思考”和共情。比起和小朋友一起,还是最喜欢在大人面前玩耍。
注意
如果这个阶段小朋友表现的异常暴力,或是已经影响到他的其他方面的发展,请咨询医生。
3~4岁:这个阶段孩子通过观察他人,和他人交流互动,从而获得相关认知和经验。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但是他们依旧需要大人的照料和指导。会开始问很多“这是什么?”“为什么?”
如果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孩子,可能会和玩伴发生争吵,但其实他们还是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也可能是假想中的朋友)一起玩耍:比如玩过家、角色扮演等。
他们开始喜欢有规则的集体游戏。甚至还一些规则比较灵活的桌游也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即便没有大人的干预,他们也开始明白要分享和“轮流玩”。
5岁:开始有同理心,和他人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关心朋友的想法,想要变得合群,也表现出史无前例的“大方”,不过此时他们依然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
能够很好地适应幼儿园并表现的很独立。喜欢和父母交谈,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
6~8岁:想要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掌控,因而可能会和家长发生冲突。
模仿家长为人处世的方式。虽然还是会和家长亲昵,但是在公共场合他们会越来越抗拒这种亲密。
因为可以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并且能够坦然接受输赢,所以他们和同龄人玩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在这个年纪,他们会想要在朋友家过夜,到8岁的时候,甚至会希望能够在野外露营。
喜欢和同性朋友一起玩,有自己的闺蜜或者铁哥们儿,不过“闺蜜”或者“铁哥们儿”可能换的很快。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从朋友身上学到各种坏的或者好的习惯。
开始喜欢独处,在独处中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为他们的青春期打下基础。
开始变得有幽默感,学会讲一些真正的笑话。
社交很重要,即便是3岁以下的幼儿
社交的重要性
从上文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一岁多到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普遍处于一个社交尴尬的状态,此时他们即对别的小朋友感到好奇,但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也不愿意分享和轮流玩玩具,甚至还会动手打人,要等到他们长到五六岁才能很好地践行社交规则。
回到开头的问题,那我们就可以忽略掉3岁前孩子的社交了吗?或者说在社交过程中,因为孩子的天性,就像那位妈妈一样拒绝孩子和他人分享了呢?
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交往。父母们最看重的情商,其实也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在美国,人们曾对近100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过跟踪调查实验,研究发现,懂得与他人分享、合作且乐于助人的学龄前儿童,在20年后,要比缺乏这些社交能力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大学学位和全职工作。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孩子过量饮酒和触犯法律的可能性也较小。
虽然此项研究并没有说愿意分享可以让一个人的生活更顺遂,也没有说拒绝分享就会使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糟糕。但是结合其它对社交情感能力的研究,更多证据显示就像常识一样,与他人互动良好的学龄前儿童更容易交到朋友,并且获得老师的积极反馈,因此他们更喜欢学校、更愿意待在学校。
而且在国内这种人情社会里,真正做到那位妈妈一样其实非常难。本来对方也是不懂事的小孩子,又都是住在一个小区,无论家长还是小孩,基本都是抬头不急低头见,如果家长当面拒绝小孩,这一家人很可能都会成为不受欢迎的对象。
3岁前幼儿的社交
社交能力是可以并且需要培养的,即便是对3岁以下的幼儿。
对孩子的好处
观察、模仿与互动
1.观察
小朋友之间总是有天生的磁力,即便是更小的孩子都容易被别的小孩吸引,他们还会观察别的小朋友的行为和情绪。在孩子一岁半左右时,一开始带他去小区广场玩,只要一看到有小朋友,他就立刻“定”住了,非常仔细地观察其他孩子的行为,骑自行车、溜冰、拍球……而有的孩子在哭,有的在笑,他都看的非常专注,这是他对同龄人行为和情绪的深入观察。而观察是理解和学习的第一步。
2.先熟悉,再朋友
2岁前的孩子更喜欢和大一点的孩子以及熟悉孩子一起玩耍。3岁前孩子在一起玩时,喜欢有大人在旁。
前文中也讲到,宝宝在6到7个月时会出现分离焦虑,在10~18个月时,分离焦虑达到顶峰,到2岁后会逐渐缓解。换句话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惧怕陌生人,会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表现的谨慎和害羞。如果我们贸然把孩子推到陌生的同龄人面前,让他们“一起玩”“做朋友”,他们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
当邻居第一次把大3个月的小哥哥带到我家时,那时宝宝才1岁半不到,两人刚开始除了时不时观察对方一下,也基本都是各玩各的。后来他们的互动也逐渐增多,会更加频繁地观察对方,模仿对方的行为,争抢、哭闹、和解……
和大人教朋友一样,孩子之间的友谊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安排两个孩子聚在一起,再逐渐组织小朋友更多的聚会。如果孩子一开始抗拒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家长也不用强求,抱着孩子,陪着他观察,帮他讲解“那个妹妹叫兜兜”,“兜兜的粉色裙子你也有一条”,“那个哥哥是米米”,“哥哥的滑滑车骑的好快……”
3.模仿与“互补”
我家孩子属于比较谨慎的那一类,对于新事物抗拒,在陌生环境里更是显得焦躁不安。也是一岁半左右带他去上早教,教室里看起来稍微有点危险的玩具一概都不玩,即便是大人先滑一次给他演示,甚至是抱着他滑都无济于事,去了一两个月都没有好转。自从和邻居比他大两个月的小哥哥成为了朋友,一次我带两个孩子一起去早教中心玩,在小哥哥的“示范”下,孩子战战兢兢地竟然跟在小哥哥后面玩了所有的玩具。还有小哥哥不大吃蔬菜,但两个孩子一起吃饭时,看着弟弟大口地吃蔬菜,哥哥往往也会跟着吃一碗……
4.逐渐学会社交规则
在以孩子为中心的小家庭里,大家都是围着孩子在转,而这个阶段的孩子也确实认为世界本应如此,当他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时,会逐渐发现世界并非如此,虽然他会不解、焦急甚至愤怒,但这都是孩子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
正因如此,在有兄弟姐妹或是在和同龄人接触较多的孩子,他们在分享、轮流、共情和社交上的发展都会领先一步。
虽然三岁或者四岁以下的孩子不懂分享,或者说他们不能抑制本能的占有欲,但父母却可以为他们种下社交的种子。
多用“分享”这个词
比如,把自己的食物分一点给孩子。父母可以说,我的三明治好好吃,你想吃吗?我给你“分享”一点吧。
除了物质,精神上也是如此。宝贝,妈妈现在好开心,我想给你分享一下我的高兴事。我有一个好故事想和你分享!......
表扬
当孩子有分享的行为时,及时地表扬,让孩子尝到分享的甜头。
事先收走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准备多一点的玩具,玩恰当的游戏
除了可以把同类型的玩具多准备一些(我自己常常是和其他父母事先商量好,去对方家里时,自己也会带上一些玩具),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收好(比如他的安抚物),也可以鼓励孩子玩一些合作性的游戏,比如一起擦地,传球、跳舞等。比如刚开始我家宝宝和邻居小哥哥还不熟的时候,我会和他们围成一个小圈,鼓励大家一起拉着手跳。刚开始他们可能会抗拒,但一首曲还没有结束,他们已经牵起小手开始转圈了,玩的非常开心。
告知,但不强迫、不惩罚。
比如在小区里如果有小朋友想要玩孩子的滑滑车,我还是会先让试着让孩子分享,如果孩子拒绝,那么也不强迫他们,但是一定要告诉对方,他不是故意不分享,他只是太小了控制不住自己,即便对方是个孩子,也要这样解释。一方面其他孩子的家长可以听到,另一方面其实也是说给自己孩子听,让他知道妈妈并不会因为他的拒绝而生气,但是妈妈非常希望他能够做到分享,从而不让孩子在心里把“分享”与不好的结果和情绪联系起来。 如果对方小朋友手里有其他玩具,大人也可以试着让孩子交换,这招亲测还挺实用。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如果不是特别严重,我和邻居妈妈都不会介入,让孩子尝试自己去适应和解决。我的孩子容易动手,最开始打小哥哥,小哥哥只是愣一下,然后两人又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玩耍(关于打人,可以参见这篇)。后来几次小哥哥被打的比较重,我很着急想要阻止,倒是邻居很淡定,只是让我先把孩子抱开。等两人情绪平复后,又“和好如初”地一起玩。再后来我家孩子动手时,哥哥会很快跑开,站到远处说“好朋友不打”......真的是超级感动,邻居妈妈肯定回家后有教孩子怎么做,小哥哥被打几次后也学的很快。由于每次出手,我家孩子都打不到对方,对方平和淡定的表现也感染了他,所以在小哥哥面前动手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
与其说是孩子的社交,
不如说是家长自己的社交和成长。
1. 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孩子
比较出真知,放在孩子身上也一样。在和邻居成为好朋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孩子之间的不同。虽然只相差两个月,但是无论是孩子的性格还是发展进程都有太多的差异。我的孩子喜动,性格比较大条,邻居宝宝好静,细腻,是我和邻居妈妈性格的互换,我们也经常感叹孩子是不是抱错了,但这也很好地说明了性格真的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父母要做的是先接受,再引导,扬长补短,让孩子更好地成为他自己。
2.你需要是一个social的人,和善、爱打招呼的人,习惯使用社交用语的人
我自己是一个比较腼腆的人,但婆婆妈却一直很热情,从孩子几个月时,每次抱出去玩,一路从保安、保洁到小区里的熟人,都会带着孩子挨个问好。现在孩子一岁半,已经会自己给这些人打招呼了,边招手边眯着眼睛笑,虽然孩子长的不乖,但也算是小区的受人欢迎的小朋友之一。
自从有了宝宝后,家里人也达成了一致,尽量多说请、谢谢、对不起。
3.父母的情绪及控制
有研究发现,当父母经常向孩子解释自己的情绪及引起该情绪的原因时,孩子能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特别是妈妈)经常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孩子的社交能力受到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这可能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妈妈不是一个可以给他安慰和建议的人。那些社交能力最强的幼儿,往往是那些在家里经常能感受到积极向上情绪的人。
无论大人还是对孩子,生活中有一个亲密的朋友都很重要。当一个孩子有朋友时,玩的时间会比没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容易与人分享,同别人交流的时间更长。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是一个快乐的人,别忘了从小就培养他们交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