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到底是什么在决定孩子的社交能力?
发布日期:2022-04-25 11:03:53编辑:乐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外向 or 内向并不是决定孩子社交能力的关键因素这几天,我在看一份“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关注问题调查报告”。报告是我一朋友所在的教育基金会,在全国不同地区抽选了大概两千个家庭做的调查统计。
你们猜,爸妈们最关心最在乎的是什么?
比较出乎我意料的是,报告里大数据显示:
三岁以下,是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吃喝拉撒睡的事儿。
三岁以后,是社交能力的问题。
爸妈们对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视程度竟然排在学习前头。
有点意外,不过我觉得这是好事。一直以来大家都比较关注智商,情商终于翻身了,这就跟服务业超过制造业是发达国家的标志一样,说明我们进步了。
不过,一重视就容易发现问题。
昨天一个妈妈就找到我做咨询,困扰她的问题正是: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没朋友。
- 01 -
以下为小磊妈妈口述:
小磊刚读小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成绩不错,有爱好有才艺,按理说没什么让人操心的,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很担心。
事情是这样的,老师让同学们给自己心目中的好朋友写一张心愿卡,然后在班级活动上把心愿卡送给好朋友。
小磊兴冲冲地拉着我去买卡片,写了好几张。结果,所有同学都收到了心愿卡,唯独小磊一张卡都没收到。这事对他打击特别大,当天回家后就一直闷闷不乐,连晚饭也没吃。
为此,我专门跑了一趟学校了解情况。
老师跟我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在与人交往上好像有所欠缺。
是内向孤僻不愿与同学打交道吗?不是。
是他总喜欢强迫别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导,别人不按他的来,他就会表现出攻击性。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不想跟他玩了,那几个他自己觉得关系还不错的同学,其实也是有苦难言。
为什么会这样?
- 02 -
小磊妈妈特别疑惑,小磊不是个内向的孩子,怎么会交不到朋友?连邻居家一说话就脸红的小女孩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这事儿,让小磊妈妈挺受挫的。
其实,外向内向并不是决定孩子社交能力的关键。
外向的孩子只是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强一些,并不代表合作能力强。主动性仅仅是构成社交能力的一个小小环节,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种特质,吸引别人在你身边,愿意与你合作、分享。
如果你留心观察孩子,会发现孩子在三岁之后,就开始有了社交能力的区别。(三岁以下不明显)
比如,喜欢小圈子是孩子的特点,小区里经常会看见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玩,如果有新的小朋友想加入,他们会比较排斥。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能想办法融入新团体,而有些孩子一直都只能在外围徘徊。
还比如,在幼儿园里,有些孩子很快就能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因为他们乐于分享,也不霸道。有些孩子却因为合作性差攻击性强等负面特质,慢慢成为班里人缘比较差的那一个。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也是让小磊妈妈疑惑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孩子就具有与人合作的特质,像一颗人见人爱的温暖小太阳,不霸道、不自私,愿意分享与谦让。而有些孩子却充满了逆反、攻击和霸权行为,容易让人疏远?
- 03 -
一位美国的著名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给了我们答案。
这个名叫安东尼.比格兰的老头,用40余年的研究体会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温暖的孩子》。在这本书里,他告诉我们:孩子不够“温暖”,一切的根源,来自我们每个成年人。
也许,预见了大家看到这个结论会有点不舒服(孩子的问题最终都是家长的问题,压力好大啊不想听),老头用心理学上一个叫作“结果选择”的理论为他的结论做佐证。我保证,你若能保持冷静,耐心看完,一定会刷新认知。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结果选择”是什么。
它是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很现实,人类的行为规律是按照一件事的结果去组织他的行动,最终形成性格、人格的。而孩子作为未成年人群,在这点上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问大家一个终极哲学问题,一个孩子来到世间,他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
其实,孩子既不是本善也不是本恶,他只是按照“结果选择”,干他该干的事儿。你给他什么样的环境,他就能干出什么样的事。
拿小磊举例吧。
当我了解到小磊妈妈平日与小磊相处的细节后,就明白了小磊喜欢强迫别人的原因。
原因很简单,小磊妈妈平日里就经常不由自主地强迫小磊。
妈妈的强迫,结果往往是小磊低头。这时,“结果选择”开始起作用,小磊会想,开始我本来是不愿意的,但我妈摆脸色强迫我,结果我就妥协了,说明实现结果的方式——“强迫”,是有效又好用的。
根据结果判断行为,多几次这样的结果后,小磊一旦遇到任何挑战,强迫就成了他对待别人的首选项,他会去强迫他的伙伴、同学,甚至是以后的伴侣,总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强迫他人达到自身目的的机会。而那些高级的社交技巧,通过沟通、合作方式解决问题的技巧就很难再去掌握。
孩子其他的负面社交行为,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理论追根溯源。
比如,爱打人的孩子。在这种孩子的幼年生活中,一定有那么一次或者几次,通过打人获得了父母关注的经历。当他们偶然发现击打(打人或者打物品)可以赢得父母关注,就会判断为这种行为能够让自己获得存在感。
这就像最近热播的央视纪录片《镜子》所表达的那样: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不过是父母行为的折射。
如果你有心,去观察孩子与人交往的方式和特点,再回看平日里自己和孩子的相处之道,一定可以发现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 04 -
不过,对有一定育儿知识的家长来说,强迫、暴力这样的行为可能不多,更容易忽视的是另一种“镜子效应”:自己的社交倾向对孩子社交行为的影响。
前几天不是端午节放假嘛,几个孩子同学的家长,在微信群里邀约大家一起去户外烧烤。
我第一反应就是自动屏蔽。毕竟,对我这种不爱凑热闹的人来说,几家人一起出去烧烤还不如家里蹲呢。你们不懂,像我们这种内向的人儿,最最渴望的度假模式,莫过于一个人一杯咖啡一本好书。
不幸的是,我点开语音消息时,正好被女儿听见了。她差点兴奋得蹦起来:“妈妈,我要去,我要去!茜茜、糖糖是不是也要去?我们也去嘛!”
“哎呀呀,你平时上学不天天和小朋友厮混在一起嘛,放假了怎么也不保持点个人空间呢。”
她才不管什么个人空间呢,整个心都已经飞到了小伙伴身边了。
最后,还是我妥协(秀才从来就斗不过土匪,你们懂的)。
不过,看着孩子和小伙伴配合着烤肉串,又把烤好的肉串放在盘里给叔叔阿姨请他们品尝,我就忍不住反思:对我来说,聚会可能并不是那么舒服的一件事,但对孩子来说,到陌生环境中与父母之外的大人打交道,与小伙伴在玩耍中实践分享与合作,却是个蛮好的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啊。若按我自己喜好来,不知道要错过多少锻炼孩子社交能力的机会。
你发现没,大人往往是做决定的权威者,而权威者做决定难免顺着自己的喜好来。
于是乎,我们的社交倾向也在默默影响着孩子的社交行为,这是更容易被忽略的“镜子效应”。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惯常思维里,总觉得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关键是孩子天生的性格。孩子外向,自然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孩子内向孤僻,肯定就没什么朋友啦。说到社交能力,都觉得是天生占大半。
而我通篇要说的,恰恰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并不由天生性格决定,外向内向影响不大。且不说天生的性格本来就会发生变化,即使没有变化,性格也不是决定社交能力的主要因素。(我就见过不少内向却人缘好的品种,一个研究报道也说过,成功的企业家里其实内向者占多数,天生的内向可是一点也不影响人家与大多数人愉快合作哦)
其实,最最重要的还是后天社交方式的养成,在这方面,父母的影响远远大于性格。
甚至,可以这么说:
你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就是孩子的社交方式。
你的社交倾向对孩子的社交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我给小磊妈妈的建议是从省视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