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孩子被打,到底该不该打回去?这只大猩猩可能比你更清楚答案哦
发布日期:2022-04-26 21:04:25编辑:米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该不该教他打回去?”
因为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观点争论一直众说纷纭。
认为不要打回去的观点,一般有这样的几种理由:“不要打回去,打人不是好孩子,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大人,让大人来判断和解决问题。”“宽容是传统美德,应该多讲道理而不是动手,何况小孩子之间的打闹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打架和欺负。”
而越来越多的新观念家长却认为:“当然要教他打回去了,不然孩子会一辈子成为受气包”,“告诉老师会被小朋友们看不起,只有用自己保护自己,用拳头回击,才不会受欺负!”
在这一点上,特别理解大家的纠结。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别的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下,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眼中欺负人的“熊孩子”。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威利是一只大猩猩,一只身形瘦小、胆子也小的大猩猩。他的口头禅是:“噢,对不起!”
他善良得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伤害,走路都生怕踩到虫子。他总是弓着背,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好像永远都无法开心起来。多么像我们身边的某些孩子啊。
他习惯了对每个人说对不起,即使是正在欺负他的人。但显然,那些横冲直撞的小混混对他的礼貌并不领情,他们给威利起了个外号“胆小鬼”。
心情跌倒低谷的小威利只能窝在沙发里,靠看《超人》杂志给自己提神。
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则广告,放佛看到了希望。他按照广告的地址寄了些钱。
过了些天,收到一本书。他开始按照书中的指引,为变得强壮而奋斗,做准备活动。
比如慢跑
吃营养大餐
跳健美操
学拳击
去健身俱乐部练肌肉
直到自己变成了一只强壮的猩猩
看到镜中强壮的自己,威利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笑容
瞧他这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他走在街上,正在欺负米莉的小混混见到他望风而逃。
然后,就有了一次英雄救美的经历。
还得到了米莉的香吻和称赞
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突然,Bang!威利撞到了柱子上。你猜他会怎么说?
“噢,对不起!”还是那句口头禅。不过现在这句对不起,不再是懦弱和胆怯,而是源于他的修养和善良。
或许你们家就有一个像“威利”这样的孩子,他瘦瘦的,驼着背,常常低着头,很温柔很善良,善良到即使被欺负,心里也在为熊孩子找理由,甚至还觉得是自己的错,不管碰到什么事,都会习惯性脱口而出“对不起”。
渐渐的,周围的孩子把威利的善良当成懦弱,把威利的礼貌当作怕事。
“威利”很痛苦,“威利”的爸妈们也伤透了脑筋,网络上不断的争论到底要不要鼓动“威利”打回去,家长和孩子们也都在自我怀疑——还要不要继续做“善良、礼貌”的好孩子。
懦弱与善良的界限到底在哪?为什么同是善良,别家孩子就没被欺负,我家“威利”就变成受气包了?
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丹妈想到当下一句流行语——“主要看气质”,气质从哪来?从健康和强壮的体魄、坚定和自信的内心而来。
书里的小猴子“威利”正是这么做的——强身健体 + 健康饮食。
当他看到镜子里强壮的自己——强壮的体魄有了,他更喜欢自己了——自信出现了,他昂首挺胸,走上街头,街边的小混混都闻风丧胆,这让他更自信了。
这并不只是一个戏剧化的故事效果,我们回想一下生活中最不遭欺负的并不是那群最会打架的,而是那些体格强壮身有正气的孩子。
所以,面对欺凌,我们最需要教会孩子的是什么呢?
不是强硬还手——一个体格不如人、内心又自卑、长期被欺凌的孩子,怎么可能就凭家长三言两语的鼓励就变得一下子敢还手了呢?
一味的鼓动孩子还手,一方面会给不敢又不会还手的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会变相给孩子灌输“以暴制暴”思维的嫌疑——香港曾做过“校园欺凌”的研究,四成初高中出现欺凌行为的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都有被欺凌的经历;
也不是一昧忍让——在外都一肚子委屈了,爸妈还教让,这不是让是逃避,只会让孩子感觉更无所依靠:连爸妈都叫我让,我还能怎么办呢?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有些“被欺负”的孩子其实是被家长引导出来的:有时孩子们只是互相闹着玩玩,过会就一笑而过了,但有些家长一见自家孩子磕着碰着了就大呼小叫,时不时就问孩子“今天有人欺负你吗”,这样反而给孩子强加了一些心理暗示:自己是被欺负了,自己是弱者。
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强大的自己,强大到在受欺负是懂得如何自卫,强大到别人不敢欺负你!
一个自信又强壮的孩子被欺负了会怎么做,首先当然是眼神秒杀,言语斥责。
都不奏效?那当然是揍他们啦,而此时的还手不是 “ 我不敢还手,但是爸爸妈妈叫我还手,我才唯唯诺诺地还手 ”,而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自己被欺负了,为了保护捍卫自己,所以我要打回去,这才是真正的自我防卫,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发泄与暴力。
成人直接教授经验,与让孩子自己选择哪种方式处理问题,有时表面上的结果可能一样,但内涵却不相同。
“噢,对不起!”威利对柱子说——这个结尾很妙,威利强壮了,不再被欺负了,但他仍然那么善良,那么有礼貌。
这也无形中在提醒我们告诉孩子:即使你变强壮了,你也要依然保持你的善良和礼貌,而不是去转换角色变成了欺负他人的混小子。
孩子被打了,就是被欺负了吗?再讲一个亲眼所见的故事。
莉莉和小静,是两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平时非常要好。有一天,小静的妈妈去幼儿园接她放学时,却远远的看见莉莉和小静吵嘴了,争执中,莉莉一下把小静推到了地上扭头就走了。平时女儿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静妈妈亲眼看见女儿居然被小朋友欺负,真是心都痛麻了。她一把冲过去抱起女儿,问她:“刚才莉莉推你,你怎么不还手啊!她这么欺负你,你还跟她做什么朋友啊!以后再也别跟她一块玩了!”小静从妈妈的怀里挣开,一屁股又坐回了地上,大声哭了起来……
我们喜欢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对待孩子们的矛盾。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其实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我们教他们怎么来看待。他们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经常前一秒还相互推搡打来打去,下一秒就已经擦干眼泪重新手拉手去追来追去。莉莉和小静,也许只是一次好朋友之间再正常不过的闹情绪,可是在小静妈妈看来,却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负。妈妈要求小静应该“还手打回去”、“别跟她玩了”,对孩子是一种“对方在欺负你,你不打回去就是懦弱。你们不能再做朋友了”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让小静比被好朋友推了一把更加难受。这种暗示的结果,也许小静以后真的受了欺负,却也再不愿意告诉妈妈。
永远都不要小瞧“心理暗示”的作用。当我们的孩子还很弱小,不能保护自己时,家长的这些语言和行为,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理引导,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懦弱、自卑。
孩子到底有没有“受到欺负”,不应该由我们来判断,而应该交回给孩子自己。如果对方孩子并没有用武力来达到目的并乐在其中的主观故意,我们的孩子也并没有在被打后产生委屈、恐惧、愤怒的情绪,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主动去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不能因为总害怕自家孩子吃亏,就不惜扼杀孩子们单纯的友谊和快乐。
“被打了要打回去”,一定就能打得回去吗?如果上面的理由你们觉得过于教条,那再说点更接地气的。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打你,你怎么办?”大部分的人会说,“那当然要先知道他凭什么打我?如果没有特别合理的理由,当然要打回去了。”
再问另一个问题,“如果有个比你强壮得多的人打你,你怎么办?”我相信可能就会有一半以上的人会仔细思考并沉默了。
大部分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被打了就要打回去”的人,多半是理想地认为只要孩子想打回去,就一定能打回去的。但现实往往会、要复杂得多,排除第一部分朋友之间的打打闹闹之外,真正动不动就动手打人的,多半也不会因为对方还击就善罢甘休。孩子们并不懂得去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一味的教孩子挨打了就要打回去,就没想过,孩子一定就能打得回去么?如果对方本来就比自己孩子更加孔武有力,一味只知道教孩子还手,兴许只会招来更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因为孩子本身对交往就有畏缩心理,万一动了手也"打不回去",心理压力只会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信了。
孩子如果没有打回去,以后会变得懦弱吗?相信大部分的家长,对于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的困扰,皆来自于如果孩子不会还手,会不会以后因此而变得懦弱。其实还是那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变成什么样的人,在于大人的画笔在上面如何的涂写。
有娱乐圈毒舌之称的金星,曾经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她的日子在超市里被一个抢玩具的孩子无缘无故打了一巴掌,她让儿子打回去。儿子捂住被打红的脸,说:“不!他打我,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教育好!我跟他不一样!”这句话让金星震惊,也深感安慰。
学会化解内心的愤怒和仇恨,是孩子的必修课。人与人相处的平等和尊严,有很多种方式来表达和实现,并不只有“被打就还手”这一种。找到如何与人和平共处的方法,不仅仅是真正的自尊和自信的表现,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他人着想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至于这个是不是懦弱,关键还在于看家长的引导,让孩子明白,没有打回去,并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而是应该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另一方面,那种吃不得一点亏,稍微受委屈就要打回来的所谓强者,真的就快乐了吗?比肢体侵害要更难打破局面的是被孤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大到谁也不敢惹,但那种真正谁都害怕,大家都敬而远之的孩子,内心深处绝对要比受了一点肢体伤害的孩子更加痛苦。教育孩子以暴制暴,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与其教孩子如何反抗、以暴制暴,不如让孩子学会怎么样有效的保护自己。
如果孩子被打,应该怎么做?终于回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身。不建议孩子被打,就一定要打回去,但是并不代表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就该在“宽容”的道德绑架中,一味的退缩忍让,默默不语。
那么如果孩子真的挨打了,应该教孩子怎么做呢?
-
首先,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声的喊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对的!”
-
其次,如果对方继续打或者抓住自己,按住对方的手,把对方的手从自己的身上剥离,并迅速离开,确保不会有进一步的伤害。
-
如果对方继续追打或者场面不可控,立即寻找身边成年人的保护,可以是老师、家长,或者管理员。不一定在每次有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求助于外力,但需要让孩子明白,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应对时,老师和家长,都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力量。
-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我们并没有引导,孩子被打以后,自己打回去了。要不要制止?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在面对暴力时最真实的反应,我们当家长的,不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指责、呵斥,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伤心,“我受了欺负,妈妈却帮别人说话”,而把爸爸妈妈划入到了对立面。而是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回击别人欺负时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负停止了,你的回击也要停止,不要造成主动的攻击和伤害”。
-
告诉孩子,在任何场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负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只有融入了集体之中,才拥有了震慑危险的力量。
-
最重要的一点,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告诉家长。很多孩子长大以后被别人欺负时一声不吭,不敢告诉家长,就是因为在他们曾经的经历中,告诉了家长之后换来的不是安慰,而是责备。应该让孩子知道,家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信任的港湾,不管事情的结果如何,做父母的都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安慰和包容。让孩子敢于把担忧和恐惧表达出来,而不是压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