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说话技能太low,只会给孩子造成负担
发布日期:2022-04-27 08:03:47编辑:西西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早晨到麦当劳吃早餐,旁边坐着一对母子,看样子正准备去上学或是上幼儿园。孩子一边吃,妈妈一边不停地对孩子说话:
“别着急。”
“别烫着。”
“你把鸡蛋吃了吧。”
“再多吃几口。”
“把这个纸(指汉堡包装)再剥开一点。”
“哎哎,别弄手上。”
“小心点,别弄衣服上。”
“你看你多幸福,一顿早餐就花了45。”
“吃完咱把药吃了吧。”
“快点吃咱们要走了。”
“你再喝两口把它喝完吧,这个也太甜了……”
...
我记下的,可能也就是其中的五分之一。好多话是连续说好几遍的,好多话是刚刚说完过会儿又重复说的。二十几分钟,就在孩子妈妈的唠唠叨叨中度过,我这陌生人都恨不得马上弄副耳塞塞上。
孩子开始还能听,后半段就烦得哼哼唧唧起来,而始作俑者的孩子妈妈,对孩子的烦躁全无察觉。
在所有能看到父母带孩子的场所,餐厅、商场、公园、公交车、科技馆、博物馆、儿童游乐场,几乎都能随时看到不停对孩子唠叨这唠叨那的爸爸妈妈。
大人的唠叨,大体有三类内容:
一是指导。吃东西,穿衣服,该怎么玩、不能怎么玩儿,总之,几乎孩子的所有活动,大人都随时能在一边做细致入微、不断重复的“指导”,就像我们在麦当劳遇到的那位妈妈指导孩子吃东西那样。
二是教导。孩子已经在做的事,大人非要再加上“教育”:“你看这里多好玩,你得好好玩啊”;孩子已经看到的东西,大人非要再重复一遍:“这儿的展品真多,你好好看看,你看,这是太阳系,这是恐龙化石,这是……”;孩子在看书,大人非要在旁边不停嘴地给孩子讲书中的道理:“哦,小兔子真乖,多听爸爸妈妈的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太可怜了,我们是不是该同情她呀”。
三是表白。“你看你多幸福一顿早餐就花了45。”“你看爸爸妈妈多爱你,给你买这么多玩具。” “爸爸妈妈的心思都花在你身上了,你是爸爸妈妈的希望啊。”……表白内容无非孩子多幸福,爸爸妈妈多爱孩子、多辛苦。
没有爱听爸爸妈妈唠叨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暂且不提,就是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也没有热爱听爸爸妈妈唠叨的,只是孩子小,还不会像青春期的孩子那样直接以“别唠叨了”来制止大人罢了。
一部分被唠叨惯了的孩子,学会充耳不闻,无论大人说什么,都没有丝毫反应,该干嘛干嘛。这实际上已经是孩子的消极反抗。
一部分被唠叨烦了的孩子,学会跟大人对着干,你越说,我越不听,你要往东,我偏往西。于是大人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唠叨得更欢,“这孩子,天天说着还不听呢,要是不说,还不反了天”。
还有一部分可怜的孩子,已经无奈到只好机械顺从了,大人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不反对,也不厌烦,于是大人继续说,孩子继续“乖”,直到很久以后,大人惊觉:“这孩子怎么一点主见都没有呢?”
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不断唠叨,不唠叨就什么都做不好吗?当然不是,唠叨孩子,更多是父母的不由自主,是父母无意识的需要。
比如前面说的那位教孩子吃饭的妈妈。她未必是出于理性,认为孩子吃饭时真的需要她从旁提醒协助,她只是“不会”处理陪孩子吃饭的那一小段时间,需要让自己看起来有事做而已。
如果她头脑里有很多事情,她可能会在陪孩子吃饭时自己安静地思考;如果她有独处的能力,她可能会怡然自得地享受这一小段悠闲时光。但她既无事可想,又无法享受无事可想,所以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做那些无用的唠叨。
另外一些父母,需要从带孩子这件事上获得存在感、成就感、控制感。通过唠叨孩子,他觉得孩子的一切活动,孩子的所思所想,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这让他们觉得安全且满足。
大人唠叨,是在培养“嘴碎”的孩子。所谓“嘴碎”,一是多话,二是不适时地说话,三是说太多无用的话。这不是好教养。大人唠叨,正是“嘴碎”的示范,孩子会不自觉地学到。
大人唠叨孩子,常常是干扰孩子。孩子能做的事,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大人在旁边不停地说这说那,不是在教育孩子,只是在干扰孩子做事的计划、方法、节奏。被唠叨得越多的孩子,独立做一件事的能力越差、做事的专注力也越差。
大人唠叨,输出的通常是强迫和控制。每个唠叨的大人,都以为自己表达的是关心和爱意,实际上输出的却是强迫和控制。
他们不停地暗示孩子,你是不懂的,我是懂的,你是不会的,我是会的,所以你得听我的。这样做,要么孩子成为习惯被强迫和被控制的懦弱的人,要么孩子成为特别喜欢强迫和控制别人的人。
在大人唠叨的场景中,通常听不到大人和孩子的对话,只是大人单方面提醒、指导、教育、倾诉,这样不是有效的教育。
父母的话,在质不在量,大量毫无意义的重复性唠叨,只能降低家庭教育的整体品质,淹没那些对孩子真正有用的高质量的话。好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合适的时候、说真正有意义的话,而在自己忍不住唠叨时,及时警醒、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