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菜单

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大多数父母正在用这种方式安慰孩子,竟还自以为聪明

发布日期:2022-05-10 16:02:44编辑:乐乐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为了安抚害怕、担忧、迟疑、伤心、哭闹的孩子,你一般是如何安慰孩子的?你可曾质疑过你的方式是否不妥?你是否知道如何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安慰?有种常见的家长安慰孩子的方式,我能说其实错得离谱吗?

一个小宝宝第一次打针,妈妈哄着安慰:“不痛不痛,一下子就好。”针扎下去之后,宝宝表情充满恐惧,“哇”一声哭了,从此看到针头就像看到怪兽,因为突如其来的疼痛,让孩子感觉太可怕了,这样的后果,是孩子下次看到护士递来的温度计、喷喉管……也会抗拒得厉害。

孩子吃药,犹豫间,父母为了让孩子尽快把药吃下去,便哄着安慰孩子:“药不苦的,真的不苦。”药灌下去后,孩子又被惊吓了,从此抗拒吃药,即使在下一次药物真的是甜的,孩子也会拼命反抗不吃,因为孩子认为,爸妈肯定是骗人的。

一个孩子哭闹着不让妈妈上班,妈妈慌乱中安慰孩子:“宝贝不哭,妈妈去上班,一下子便会回来。”孩子同意了,满怀期待地开始等,心情慢慢地从相信到怀疑最后到了愤怒,在下一次,无论妈妈如何安慰孩子“一会就回来”,孩子却不领情。

……

你也经常这样安慰孩子吗?

教育界有个“甘地夫人法则”,说的是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她的儿子拉吉夫做手术前非常紧张,医生安慰孩子说“手术不痛,不用担心”,甘地夫人听到医生的话后及时打断,跟孩子说:“手术后几天的伤口会非常疼痛,别人不能代替你疼,妈妈也不行。但你如果因为疼痛而哭泣的话,会影响伤口的恢复。”手术后的拉吉夫非常坚强,没有因为伤口的疼痛而大哭。为啥甘地夫人要执意这样做呢?

“哄骗式”的安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伤害了孩子,养出一个防御式的孩子

孩子生命中的一些“坎”,需要让他们承担,在一次次的面对中,孩子才能成长为更坚强的自己。如果父母总是带着善意的谎言,目光短浅地通过哄骗式的安慰达到目的,孩子会因为你的哄骗而受到伤害,没有预告式的残酷现实会在他们小小的心灵刻下难以抹除的阴影,养育出一个个不轻易相信他人、对这个世界充满防御的、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重要的,你养出的将是一个对事情胆怯而不是勇敢面对的孩子。

心理学家:经常被父母哄骗的孩子,会有撒谎倾向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认为,被父母哄骗的孩子会有撒谎行为,那是因为孩子模仿了父母的行为。古代思想家曾子对这样的行为早有远见,某天他的妻子出门时孩子吵着跟同,妻子哄骗孩子说“回家后杀猪吃”,当妻子回家时,曾子把猪杀了,妻子气急败坏地斥责曾子,曾子说“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你今天欺骗孩子,是在教孩子骗人)。难怪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言一行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那么,如何才是让孩子跨过这些“坎”,替代短见的“安慰”呢?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说有个智慧的妈妈是这样做的,她3岁的儿子生病住院,在病房中,这位妈妈奇怪地发现,病房里的所有孩子每次见到端着盘子进来的护士都非常紧张,有些孩子干脆把自己藏在被窝里。思考片刻后,她突然明白了。当护士要给儿子打针时,看到儿子迟疑和胆怯的目光,妈妈跟他说:“打针有点疼,但不会太疼,比你从凳子上摔下来的疼痛要小一点,妈妈相信你能勇敢应对。”儿子有点犹豫,但还是向护士伸出了小胳膊。针扎下去的那刻,儿子轻微地颤了一下,随即笑着跟妈妈说:“一点点疼而已。”在以后的打针,当其他孩子都哭喊着“不要打针”时,儿子会安慰身边的小朋友:“打针只有一点点疼”,还要自告奋勇地第一个跑到护士面前伸出小胳膊。

班德拉博士说:“要鼓励人们尝试自己惧怕的事物,必须给他们提供快速、积极的反馈,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父母通过向孩子叙述真实和客观的情况,打针会有一点疼、吃药会很苦、爸妈外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家、做手术后的伤口会十分疼痛……用事实告知孩子后,孩子会以一种出乎你意料的坦然的心态接受,即使暂时不能接受,他们也会慢慢变得理性面对。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表现,在基于现实的基础上,孩子可能会挑战自己,做出让人惊讶的举动,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潜力,只是你一开始决定是“善意”掩埋还是要激发。

所以,别再用短见的方式“安慰”孩子了,请将事实告诉他们吧!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奶粉事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