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作为妈,该如何拒绝孩子?
发布日期:2022-05-11 20:03:09编辑:琴琴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娃怎么就不讲道理呢?
——我就想不明白他为啥要哭闹成这样,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啊?
——我态度也挺好的,又不是骂他!
——这样哭真的没事吗,会不会内心受到了伤害?
——我还要坚持说“不”吗,这会不会影响TA探索世界的兴趣?
——规矩还是要的吧?可是这么小就要开始给他定规矩了?
左右为难。
这些丰富的内心戏,估计每个当妈的,都多少有过。
那么,面对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娃,要不要跟他说“不”,又该怎么跟他说“不”呢?
而且,一派育儿理论相信你也一定耳闻过,孩子在2岁以内时,不要对TA做太多的限制。这个年龄段,TA的世界应该是空的,是任意探索的;而不是满的,处处充斥着限制的。后者会打击娃认识世界的积极性,会影响TA自信心的建立,会增加他将来学习的障碍、健康人格养成的障碍,林林总总。这下,说“不”时,心理负担就更重了。
为此,我特地请教了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好友。这位好友不仅是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而且,还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俩在电话里就此类问题讨论了将近两个小时,我收获了至少以下三条重要的意见和可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很想和同样有困惑的爸爸妈妈们做个分享。
1没有限制的绝对自由,会带给娃深深的不安。聊天时聊到了一个例子,你在一座桥上开车,如果这座桥并不是太窄,但却没有护栏,你开车时一定是很难受的,因为你害怕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桥的护栏就好比人受到的限制,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状态下,人反而是不安的。因此即便孩子处在2岁以内、不应该被过多苛责的时期,处在神经系统快速发育、需要外界大量刺激的时期,作为家长,依然需要在生活中给出很多限制和禁止。
当然,这座桥的护栏如果太窄了,比如只比车宽一点点,那人也是难受的,因为时时害怕蹭到护栏。另外,如果护栏一会儿宽,一会儿窄,甚至一会儿会消失,那也令人崩溃,因为你无法预测什么时候需要注意剐蹭,什么时候要当心护栏没了会掉下去。
所以,护栏首先必须有,而且必须是稳定的。也就是大人对孩子的限制,需要标准统一且不经常变动。我们不能就同一个事情,今天允许了,明天又禁止了。即使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标准不得不发生变动时,也需要耐心地跟娃做好解释工作。
其次,如何找准护栏的位置,是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活儿。一方面,需要动态而长期地了解开车人的反应,才有可能摸索到那个最恰当的位置。另一方面,有一些技巧也是可以运用的,比如调整环境,暂时把危险的东西藏起来,避免频繁而激烈地出现冲突,等等。
总之,给多少自由的空间,这大概是教育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了。
2无能或者全能,娃的世界只有黑与白。为什么娃在遇到拒绝和限制时的反应总是那么激烈呢?这和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当然有关系,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恐怕是,人在幼年时对自己有一种全能幻想,一种自恋,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而一旦遭遇挫折,就会使这种幻想破灭。同时,在孩子的世界里,非黑即白,不是全能就是无能。而且,孩子无法把“人”和“能力”区分开来,也尚未认识到,人的能力是多面的,人是立体的,他会把一种能力的欠缺,等同于所有能力的欠缺,等同于对自己“人”本身的否定。
因此,娃们遭遇的每一次受挫、听到的每一声“不”,都是让他意识到,“我不是全能的”;在他的世界里,这等同于“那我就是无能的”;并进而认为,“我什么都是无能的”;最终,娃“整个人都不好了”。
同理,娃面对搭不好的积木会气馁,不喜欢你考他一些他有可能做不到的技能,都是这个道理。在一个两极分化的世界里,从深深的全能自恋,忽然走到一无是处的自我否定,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刺激啊。其实看看,我们身边这样的成人都不在少数呢。
3怎么做,才能和娃顺利地说“不”其实,这就是要帮孩子慢慢认识到黑白中间的灰色地带,并从“我是全能”的自恋中健康地走出来。
首先,可以帮孩子逐步建立时间的概念。这个时间,不是知道几点几刻,而是知道人是在timeline上发展的。现在不能,不意味着一直不能;这一刻不能,不意味着任何时刻都不能。
我回想起一个例子。冬瓜总试图要尝尝各种大人们吃的食物,但有些危险的食物,或不利于健康的食物,我们是避免他接触的。比如坚果、果冻、软饮等。以往当我们拒绝给予这些时,他一定会有暴风雨。但前不久在秘鲁旅行时,当地导游的做法给了我启示。当时导游在吃坚果,冬瓜表示想要吃,导游阿姨说“你等等啊”,然后去买了一包小饼干,并对冬瓜说:“这个是小朋友吃的,那个是大人吃的,等你长大一点,喏,这么高的时候(还比划了一下),你就也可以吃了。乖啊!”
神奇的是,冬瓜竟然没有哭闹,而是似懂非懂地看了一会儿导游阿姨,然后又看看自己手中那包小饼干,最后,平静地吃起了饼干。
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拒绝,而是区分了小孩子和大人的状态,并给出了“以后能吃”判断,并通过比划身高,让这种“以后”变得具体了。这样的做法,生活中大概有很多事情可以借鉴。
第二,通过亲子互动,让孩子意识到,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是不全能的。
爸爸妈妈不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完美而全能的父亲母亲,我们的做不到,我们的没做好,甚至我们的七情六欲小脾气,都要真实地展现给娃。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也有搞不定的时候,他们就会慢慢接受这种“力有不逮”的状态。
同时,亲子关系中“全能”和“无能”是硬币的两面,父母选择了一面后,孩子往往就只能选另一面了。所以,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分全能,也许恰恰会让孩子很无奈地、不断地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无能。
比如,作为父母,我们总显得对玩具怎么玩、绘本怎么读很在行,试图去教孩子,去纠正孩子,去考孩子。这很容易被娃理解成“你总是懂的”——所以我肯定是不懂的、无能的。适当地放开手,让娃自己在一次次试错中等待试对的结果,并等待他从多次偶尔的试对中,自己找出对的规律,并最终掌握它。提供帮助,也是一项技术活。
总之,只有让孩子走出非黑即白的世界,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大部分是灰色的世界,他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淡定地面对各种拒绝、各种限制、各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