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菜单

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当孩子的同桌是个“问题”小孩?!

发布日期:2022-05-11 23:03:30编辑:艾艾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朋友打来电话诉苦:“牛牛的同桌真让我头疼死了,小动作特别多,特别爱说话,还拉着牛牛一起说,扯他衣服,藏他课本。今天因为上课一起说话被老师点名批评了两次!你说我应不应该让老师给他换个同桌啊?老师会不会觉得我事儿多啊,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我儿子自控力也不行。你说多奇怪,牛牛居然说不用换,也不让我和老师说。这可怎么办呢?”

无独有偶,最近有个妈妈前来咨询,说孩子回家说了同桌的一些行为:测验的时候偷看书本,搞坏教室的卫生用具,乱拿同学的东西,感觉“品行”不太好,担心孩子会受到影响,问怎么办?

还有一个家长也很苦闷:“我孩子的同桌好像有点强迫症,经常嫌我孩子说话声音大,东西稍微放在他那边一点就很生气,我要不要和老师说换个同桌?”

当我们在育子路上努力前行时,半路却杀出个“问题”同桌,怎么办呢?这里的问题我打了引号,是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值得尊重的独立个体,所有的不良习惯或不端行为都有其背后的原因,不能轻易下道德的评判。“换人”也许是最简单快捷的解决方法,有些情况我们也确实需要和老师沟通,尊重一些孩子的特别之处,但是我们还要更多的思考:当孩子遇到人生中第一个不那么如意的同伴,我们该如何引导,才能对孩子长远技能的获得更有益处呢?

中国有句古语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其影响,为孩子争取一个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成为很多家长奋斗的动力。同桌是孩子在学校里最紧密最亲密的一个小环境,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品学兼优的好同桌,俩人能互帮互助,至少不会互拉后腿。如果是个“问题”孩子,真是如坐针毡了。我们好担心,担心孩子受其不良的影响;好害怕,害怕孩子会跟着学一些不好的行为。作为一个妈妈,我深深理解每一位家长对于孩子的那种保护,想让他远离一切不好的人和事物,可是我们不能时时刻刻保护他们,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再次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保护。

冷静下来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担忧和恐惧是因为我们缺乏信任。我们不信任我们的孩子,我们不相信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相信他有坚持好的行为的意愿,不相信他可以在这段关系中有积极的学习;我们对自己也是这样不自信,我们不相信我们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不相信我们有方法能帮助孩子化挑战为学习的机会;我们也不相信老师,老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会放任扰乱秩序,影响大局现象的发生吗?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朋友孩子的同桌很快就被老师换了,给这个孩子换了一个能管住自己还能提醒别人的女生。老师会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当然,我不是要让父母对孩子的同桌完全无视,这是孩子在一天的学校生活里接触和互动最多的一个人,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孩子和他的关系及交往过程。所以,当孩子回来告诉你他的同桌是个怎样的人,都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时,我们需要非常耐心的倾听,如果发生了一些让你有些忧虑的事件,更要保持淡定,尽量搞清楚事情的原貌,不轻易给那个孩子下道德的评判。因为我们对那个让我们忧心的孩子表现的不那么敌对和愤怒时,孩子其实已经从我们这里学习到了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原则:尊重和理解。

所以当孩子遭遇“问题”同桌,倾听是第一步,不加评判的的倾听,尽可能让孩子再说的更多一些。

有的父母很存不住气,一听说同桌上课和自己孩子说话不好好听讲就着急了,一听说同桌行为不端更加紧张,恨不得马上让老师赶紧换人,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应该允许孩子在这样的关系中有所成长。孩子必须和不同的人接触,积累不同的经验,孩子的社交能力才能不断积累和发展。有的家长会说孩子那么小,自我约束力还不够,很容易受影响,大人让他自己去适应,去坚持,真的不现实啊。的确,孩子很容易被带动,但是如果只是课堂上的不守纪律,相信老师必要时会主动进行干预。如果是同桌确实有特别之处,比如那个有些“强迫症”的孩子,我们也建议积极和老师沟通,找到对孩子有益的解决方案。

畅销全球50年,被誉为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的《孩子:挑战》一书中这样写到:“当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时,父母会本能的反对这个人,申明自己的观念和立场,想尽办法去减少或消除这个人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这没有什么用,孩子不需要别人给自己的环境设置防线或者全面规划,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这些影响产生反应时我们如何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孩子如何反应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父母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开放式的探讨和巧妙的引导。

“大家都在听老师讲课,有人说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老师,会有什么感受?”“同桌要和你说话,完全不理他确实很难,可是一定会有办法的,你能想出来吗?”

有的家长会说,学习我还不那么担心,行为品德方面的问题却是一定不能忽视的。比如同桌有偷东西的行为,有作弊的行为,或者其他欺负同学的行为。当我们特别看重这些不良行为的后果,特别强调孩子绝对不能学,甚至不要和这种人交往时,我们不仅粗暴的对这个道德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同桌下了评判,而且错失了和孩子一起来探讨这些行为的绝佳机会,甚至有可能失去孩子的信任,因为孩子虽然可能不认可这些行为,却仍然是同桌的朋友。开放式的探讨会告诉我们如何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引导。

我们不给这个同桌贴任何标签,我们也不需要给孩子长篇大论的说教,我们可以借此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智力自己做出判断。

妈妈:“我很好奇他为什么要拿同学的文具呢?你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吗?”

孩子:“他自己没有吧。”

妈妈:“如果你是那个丢了文具的同学会什么感受?”

孩子:“我肯定很生气。实在想要可以和我说,我也许能借给他或者送给他。”

妈妈:“妈妈不太明白他为什么要偷看书呢。”

孩子:“他想写对,也怕老师批评吧。”

妈妈:“如果你是老师,知道成绩是抄来的会怎么感受?”

孩子:“被骗的感觉吧,可自己还是不会啊,其实也骗了自己。回去多写几遍下次就能通过了。”“他不会的地方我也可以帮他”。

在这样开放式的沟通中,我们没有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我们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我们的尊重让孩子非常坦诚的表达自己,孩子往往会给我们超出预期的判断、理解和见解。然后你会发现孩子其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问其相关人的感受时你会发现孩子在思考不良行为的原因,会发现孩子童真的善良,甚至孩子开始寻求他的解决办法。

如此,如果您觉得同桌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大大的礼物,我们得以反思我们对自己教养方式的信心,对孩子的信心;我们的倾听让孩子愿意说出他观察到的一切,我们通过开放式的探讨赢得孩子的尊重,获得和谐的亲子关系;我们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的宽容还让孩子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鼓励孩子尽可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尽自己可能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文章写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说太理想化了吧,做不到啊,很多时候最简单的办法不也达到效果了吗。实际上,我们在给家长的咨询中,也鼓励家长积极和老师沟通,努力寻求对自己孩子,对那个同桌都有益处的解决方案,多数案例最后也真的换了同桌,但是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孩子长远技能的获得和有价值品质的培养,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文中几点做法,好好把握孩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把这个“问题”转变为促进孩子成长、我们成长的机会。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奶粉事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