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行为教育>
9个关于家暴背后的真相 家暴不是家务事
发布日期:2021-02-04 18:05:07编辑:艾艾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今天是国际反家暴日,家暴从来不是家务事,而是违法行为,对于家暴要勇敢说不,用正确的武器保护自己,但对于家暴,很多人还存在许多误区,下面爱宝宝育儿网小编就带来9个关于家暴背后的真相。
9个关于家暴背后的真相
1、他可是个教授,怎么可能打人呢?
加班会发生在任何家庭中。
一个人是否举起拳头。不取决于他的学历、收入、种族和职业,实际上,高知人群的暴力可能更加隐蔽,此时及时取证与验伤就更为重要。
2、他喝多了酒,才会打你的!
酒精不该是暴力的借口。
多数暴力行为是有意向的选择,通常,施暴者即使受到酒精和压力的影响,也会理智地将施暴地点选在家里,遭遇家暴,必要时可在当地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3、一个巴掌拍不响,无端端他会打你?
不要给施暴者找借口。
暴力就是暴力本身,为施暴者寻找施暴的理由。将暴力归咎于受害者,也是一种暴力。
4、他就是说话不好听,又没打你。
情感暴力也是家暴。
除了肢体暴力外,诸如贬低,否认价值,侮辱,物化以及冷暴力等情感暴力,也是常见的施暴方法。
5、被打了怎么还不离婚?这就是你的问题了。
受害者的脱离有时并不容易。
离开并不容易,长期暴力下形成的受暴者综合征,糟糕的经济处境和社会支持、逼近的暴力威胁,常常会让受害者原地打转,而指责,是一种二次伤害。
6、控制你是因为太爱你,打你是太在乎你了。
控制,从来都不是爱。
家庭暴力是一种行为模式,包括重复使用身体伤害,威胁,恐吓,孤立,经济控制等,而爱是温柔的,体谅的,推己及人的,最重要的是,它是安全的。
7、现在的媒体真极端,家暴伤亡其实极少。
家暴有时是最威胁的地方。
自2016年3月到2019年12月,仅媒体报道的家暴案件中,就有超过900名女性死于丈夫或伴侣之手。平均而言,每5天大约就有3名女性死于家庭暴力。
根据最高法发布的《司法大数据之离婚纠纷》,2016~2017年,在全国离婚纠纷涉及家暴的一审审结案件中,有9143%的案件是男性对女性实施家暴
8、为了孩子也要忍一忍
目睹暴力,是童年创伤。
孩子长期成长在暴为环境下,易出现习得性暴力行为,形成家暴代际传递。一个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孩童阶段曾目睹或听到家暴的人,成年后出现暴力行为的数量是对照组的3倍。
9、都要离婚了,你还怕啥?
暴力不会随着离开而终止。
逃离家暴时,是女性最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或谋杀的时刻。一项研究指出,有关亲密关系的杀人案中,约有一半发生在分离后的2个月内,而分居更是家暴的高风险因素。
家暴不是家务事
家暴不是家务事,是违法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家暴制造的血泪悲剧乃至命案不胜枚举,对家暴必须零容忍!
当下,“对家暴说不”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共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反家暴保护网仍存在不够密实、牢固之处。以“人身安全保护令”为例,这道“阻隔家暴的一道隔离墙”,对受害者们是强有力的保护。不过,不少受害者或是不了解,或是在申请时因证据不充分被驳回,从而无法通过保护令保护自己。
对此,曾有人士就改进保护令申请程序、延长保护期等提出多项建议。这些建言是否可行尚需讨论,但不争的事实是,进一步强化防护网是受害者的正当诉求,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此外,保护受害者,还需进一步突破陈旧观念束缚,化理念为行动。对受害者来说,要勇于说不,决不能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而忍声吞气;对社会来说,则需消除“家暴只是两口子吵吵闹闹”的偏见;对监管者来说,更需认识到批评教育并不能有效阻遏加害者,必须强化法治约束与惩戒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