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行为教育>
拖延症晚期是什么体验感受 拖延症晚期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1-02-06 21:04:47编辑:艾艾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
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拖延症似乎是很多的生活常态,不到最后一刻,不开始行动,甚至很多人已经进入拖延症晚期,之所以有拖延症的行为,其实背后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那么,拖延症晚期是什么体验感受?拖延症晚期的罪魁祸首是什么?下面爱宝宝育儿网小编就来说说。
拖延症晚期是什么体验感受
现在很多人似乎都有拖延症,决定要做的事情总是一拖再拖,有的人已经到了拖延症晚期,那么,拖延症晚期是一种什么体验感受呢?一起来听听网友怎么说的:
1、我 : 拖延症我要杀了你!! 拖延症 : 明天吧 我 : 好。
2、烧好热水洗澡,玩手机几个小时后水都冷了。
3、比如,地上同时掉了两个东西,挨得很近,我需要用到其中的一样,我也只会捡起那样我要用的东西,另一样东西等我要用的时候再去捡起来。
4、我是真的不想写作业,我们老师规定十点之前必须交完,我一边玩手机一边催自己快点写作业吧(真的服了)。我都要9点30开始写,写的老是偷工减料。
5、我是那种假如早上八点起,就可以一直拖到十二点再起床的人,也不玩手机也不补觉,就躺着,发四个小时的呆…身边的朋友一直觉得我很神奇。
6、自己的事情拖延随便,如果两个人的事情,你自己拖延就真的很讨厌了。
7、计划满满一大页,一条都不想做,总想往后拖,没完成计划,晚上睡觉还骂自己,想着明天一定要把计划完成,日复一日。
8、工作都拖到最后不得不做了在通宵加班,恶性循环,做梦梦见自己猝死,精神混乱,但是仍然改不了,开始嫌弃这样的自己。
拖延症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1、“从明天开始”的享乐主义
行为心理学发现,相比长远利益,我们的大脑更喜欢即刻就能获得的快乐和满足感。我们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在的自己”,另一个是“未来的自己”。比如减肥,我们肯定是要让“现在的自己”节食和运动,让“未来的自己”享受90斤的美好。
但“现在的自己”又怎么会轻易臣服呢?“现在的自己”也想要享乐呀。
2、分心容易令人上瘾
国际电信联盟在2014年全球调查得出以下数据:一个人平均接收110条信息,查看手机34次。尼尔森和佩尤研究中心发现美国人平均每月上网60小时,每年720小时,相当于每年有90个8小时工作日在上网。
你有没有尝试过坐着工作不知不觉自己去浏览其它新闻了,在这项工作遇到困难时轻易地就转到其他工作上了?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所谓心流,就是全程注意力深度投入的意思,整个人就会进入忘我状态,极度地专注,并由此获得极大的快乐。
进入心流状态需要摒弃周围环境的刺激,无论好的还是坏的。令人分心的小动作可以带来即时的娱乐反馈,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令人兴奋和满足。于是分心就上瘾了。
其实大脑的构造不适合同时操作两件以上的工作的,因为会降低两者的效率。加利福尼亚大学曾经研究过大脑的任务转换,发现在工作中断后,大脑重新集中注意力平均需要23分15秒。
不过有个例外,两件所运用不一样感官通道的简单事情就可以。比如一边走路一边聊天则完全不影响。
3、恐惧失败的完美主义者
拖延者很可能是一位完美主义者,担心被他人评价,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害怕付出努力还是做得不够好,达不到要求,恐惧心理让拖延者拖延。
4、错误的正反馈与习得性勤奋假象
“不知道怎么开始做这个问题,再等等吧,Deadline时灵感更多,Deadline时能发现正确答案。”
“当我在压力下工作时,工作效率更高。而且每次拖到最后完成的东西都还做得不错。”
“等到最后一天再工作,这项任务就节省了我很多可以玩乐的时间。”
当我们发现拖延比不拖延的工作效率更佳,反正到最后还是会做完的,于是我们就会更拖延了。除此之外,大量心理学实验发现,人类存在一种“认知失调”,如果用额外的奖励和惩罚去激励人们去完成工作,人们反而更不愿意做了。
5、拖延挽救命运
“如果截稿日期在三周之后,我宁愿把工作留到最后三天,其余时间可以过自己的生活。”
在他们看来,工作应该要有自己的节奏。拖延是因为他们想对时间有掌控权。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能会利用拖延来逃避成功,用拖延来使完美变得缺陷,甚至是用拖延作为借口不去止损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
以上就是有关拖延症晚期是什么体验感受,拖延症晚期的罪魁祸首是什么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